大學生因多次偷外賣被刑拘:貧窮不是擋箭牌,社會也不是
7月20日下午,警方發出最新通報表示:李某某2018年畢業于湖南衡陽某大學,于當年來南京工作,有固定收入。李某某父母和其大姐在老家務農,二姐和三姐則分別在北京和海南工作。這樣一來,“饑餓論”的大梁被抽走了,偷外賣保命的“正當避險性”也就不攻自破——讓一個偷外賣成癮的人與法律責任脫鉤,甚至進行某種道義升華,卻無視外賣小哥會因此受罰、訂外賣的人會因此挨餓等更多無辜者的困窘,這很無厘頭。
責任編輯:陳斌
貨架上的外賣。
在南京,“大學生因多次偷外賣被刑拘”事件引發激辯,然而事件很快被反轉??谒藚s后,一批鼓吹“饑餓論”的文字原地暴曬,尷尬無比。
最初消息稱:被“抓”當天,這名大學生已經偷了兩份外賣,包括一份鴨血粉絲湯——而這并非生活必需品。兩個月間,到底偷了多少外賣,他已經記不清了。警方則在視頻節目中表述,在兄弟姐妹四個當中,他讀書比較好,為了他讀本科和考研,其他兄弟姐妹都輟學了。
一些自媒體文章定了這樣的調子:這么偷外賣是被逼無奈,所以他是無罪的,有罪的是社會。
這句聽上去特別熟悉的話源于一個著名“案例”:上世紀美國大蕭條時期,紐約一個法庭審理了一起老婦人偷面包案件。她偷面包是為了喂養三個失去父母的孫子,他們已經幾天沒吃東西了。從這個案例引申出來的一句警語是:一個人為錢犯罪,這個人有罪;一個人為面包犯罪,這個社會有罪。
事實上,一些自媒體文章習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