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么也喜歡負面角色?
被與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不僅限于對方是“好人”,即便是負面人物,只要跟自己相似,也有可能對個人產生吸引力。這種來自負面人物的吸引力,與個人所受到的外部環境的威脅因素密不可分。
(本文首發于2020年7月2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人性中陰暗的一面,要么被公開否定,要么被人們藏在內心深處,雖然被壓制,卻一直真實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被與自己相似的人吸引,是一種常見的生活體驗。為此,一些組織希望發揮榜樣的力量時,往往會盡力以有相似處境的人的事跡為例提高說服力,但如果是反面典型,又會想辦法發出警告,以避免與其類似的群體去模仿或重蹈覆轍。實際上,即便不發出警告提醒,人們通常也會自覺地與不道德的或有負面評價的人保持距離。這種現象是社會規范形成中的一個片段,背后涉及自我概念(self-concept)和自我威脅(self-threat)等心理機制。
自我概念大體上就是指個人對自我的認知,包括自己的能力、價值觀、個性特點等。比如認為自己是一個誠實、善良而又守規矩的人。人們大都會努力維持一個正面、積極的自我概念,而與自己所認為的負面的人或物保持距離,以免被誤解以及威脅到對自己的認知。
早在1990年代,對自我認知的威脅的機制就被用于解釋暴力。在凱斯西儲大學心理學家鮑邁斯特的一項代表性研究中,自我威脅被認為是暴力產生的主要原因。比如一個人本來有一個自己高度認可的關于自己的看法,但卻遭到其他人或環境的挑戰,那么這個人就可能訴諸暴力。而通過對外暴力釋放憤怒,可能就起到了避免調低自己的自我概念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對自身優勢的信念不堅定的或者不切實際的人,就可能會更容易感受到威脅,而更傾向于訴諸暴力。當然,除了暴力,自我威脅的機制出現在很多不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