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三十年,中概股歸港
中國“獨角獸”們紛紛選擇在港股二次上市,一方面是因為美股改變了游戲規則,另一方面,像2010年中概股回潮時一樣,港股再次對它們敞開了懷抱。
截至今年6月,香港的上市公司共有2487家,來自內地的企業有1265家,市值占港股總市值整體的77.8%,成交額則是整體的81.3%。
中概股回歸有三種方式,絕大多數公司會選擇保留美股,同時在香港二次上市。港股市場自身的支撐能力存在考驗。
責任編輯:張玥
2020年5月,香港交易所,門前有一頭蓄勢待發的臥牛與一頭昂揚向上的立牛。
2020年7月20日,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集團宣布,將啟動在A股科創板和香港主板同步上市的計劃。去年11月,其兄弟企業阿里巴巴就已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首個在香港和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
上個月,京東、網易均已完成赴港上市進程。更多企業在路上——B站、百度、攜程、58同城、易車、搜狐暢游、聚美優品、新浪等互聯網企業均傳出私有化或二次上市的訊息。
這些企業都有一個相同的名字:中概股(即在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它們的目的地也大多相同:香港。
30年前,中國企業用兩條腿走路,一邊走進了香港,一邊走向了美國。隨著全球化加速、互聯網興起,國內上市公司在香港和美國資本市場的身影日益龐大。截至2020年6月,在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共有1265家,在美股的中概股有248家,二者相加,相當于A股上市公司總量的四成。
入港三十年
17年前,郭嘉遇到了他的第一個港股項目,一只國企紅籌股,郭嘉當時就職于一家香港投行。當時絕大多數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仍被稱作紅籌股。所謂紅籌股是指在境外注冊、境外上市的企業,但公司仍由中國境內股東實際控制。
“紅籌的‘紅’字象征紅色中國,(說明)這些紅籌股絕大部分都是國有控股?!惫蜗蚰戏街苣┯浾呓忉?。
紅籌股最早還要追溯到改革開放時期。1980年代末,A股市場的建設尚未成熟,擁有一定經驗、聯通國際市場的香港股市成為國企邁入國際資本市場的突破口。
當時,內地市場的公司法和證券法尚不完備,注冊在內地的公司無法在海外上市,所以中資企業紛紛在香港注冊成立公司,繼而在港上市。于是,那時招商局、中信集團、中旅集團、中國銀行等少數央企紛紛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直到1990年,中信集團借殼香港泰富“曲線”上市,并更名為“中信泰富”,成為香港歷史上第一只紅籌股。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催熱了第一波紅籌熱潮,“粵海投資”“上海實業”“華潤創業”“港中旅”等一批規模較小的綜合性國企成為第一批紅籌股,其中包括地方駐香港的窗口公司。
然而,大部分企業并沒有在海外開設分支機構的能力,于是H股公司應運而生。H股公司是指在內地設立企業并在香港上市的國有企業。因為股權都在內地,H股的申請條件相對嚴苛,在滿足港交所上市要求外,H股公司還要獲得所在地省級人民政府或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批準,同時滿足證監會對其財務額外的要求,公司才可以前往香港市場上市。
相比之下,紅籌股只需主管部門點頭并滿足港交所的要求即可,因此在當時,H股無論是數量和體量都無法與紅籌股比肩。到了1996年,紅籌股“紅”成了現象級“概念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