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官與儒師
近代大眾興起之后,人多為功利而放下身段,品味的追求也就日漸離我們而遠去了
責任編輯:蔡軍劍
近代大眾興起之后,人多為功利而放下身段,品味的追求也就日漸離我們而遠去了
在做官以讀書為前提的年代,官員基本是儒生,故不聞“儒官”之稱。倒常有“儒將”、“儒商”之說,以表彰部分在退虜、送窮之余尚能讀書者?,F在以發展經濟為首務,官員講究的是與“經濟增長”相關的業績,公余尚能讀書者,恐怕也可名為“儒官”。
晚清的官員,固不乏以能寫小楷而中式者,但有大學問的也不少見。張之洞或被有些人認為“虛名”大于實際,官至總督的阮元可是名副其實的學問家。不過那已是“不言利”時代的尾聲,后來退虜送窮的需求日盛,學問家多被認為不懂得經世濟民。民國代清之初,有些人以為又是新時代的開端,大學者章太炎也曾躍躍欲試,一度自視為國務總理的不二人選。但久已從事“官督商辦”事業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