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10.15-10.22)
醫改草案,并未觸及到公民醫衛公平這個核心命題,如果刻意繞開,便無法使醫改起到“動其筋骨”的作用。
責任編輯:史哲
No.1醫衛投入與公平應兩翼并舉
《成都晚報》,10月15,作者:周明華
(原文摘編)醫改草案,并未觸及到公民醫衛公平這個核心命題,如果刻意繞開,便無法使醫改起到“動其筋骨”的作用。
當前,我國要“實現人人享受平等就醫”的環境欠佳。我國逾五成的居民無錢就醫,有近五成農民病死家中,有數據顯示,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2%,但醫療衛生資源僅占世界的2%;在我國財政收入去年達4萬億的情形下,我國在世衛組織進行的成員國醫衛公平性的排序中卻居世界倒數第四;干群醫衛資源不公現象漸次突出,中科院去年披露稱,在我國財政投入的醫療費中,80%是為850萬以黨政干部為主的群體服務。
就連這2%的醫療資源,都還有80%的部分在詭異逆行。我們容易想象得出,那些處于社會低層的公民,他們所面臨的就醫之難的揪心程度。于此語境下,正在傾聽民意的醫改導航者們,在篩選與整合建議過程中應力避精英思維,盡快引進草根階層的話語權,制衡和監督醫改擬制者以公共權力“自肥”的行為,重新實現醫衛資源的公平設置。
為此筆者建議,在新醫改中應添置這樣的內容:如何舉公眾合力,摧枯拉朽式地切除這個“特權意識”所滋生的“醫衛不公怪瘤”?怎樣加大財政投入和公平分配醫衛資源的步伐,從而實現兩翼并舉的目的。原因無他,因為每一個生命都該得到敬畏與呵護,生命的天然價值沒有地位級別之分。
【推薦理由】只有認識到問題,所謂的醫改才有目標。本文相比于&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