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六百年 | 祝勇:東西對照,打開看故宮歷史的狹隘視界
“紫禁城是空間的起點,也是時間的起點。西洋鐘表進來后,它帶來了一個西方科學的‘時間’。西方人與中國宮廷的密切關系,也逐漸帶來了我們觀念上的一些變化。比如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的變化,我們逐漸認識到地球是一個球體,地球是自轉的,我們開始地圖測繪等等,它帶來一系列綜合的變化,推動中國向近代社會轉型。它不僅僅是鐘表的問題、技術的問題,鐘表帶來了時間、空間以及對地球的認識,帶來了觀念的變革?!?/blockquote>責任編輯:邢人儼
祝勇常常從西華門出入故宮,工作的地點在故宮西北角樓下的四合院,紫禁城城隍廟的舊址,如今成了故宮研究院。盡管前殿游人如織,故宮的工作區域卻相當靜謐,祝勇感覺故宮的時間和外面的世界不一樣,它的時間仿佛停滯,讓人和歷史距離更近了。
祝勇大多數寫作都圍繞故宮,有長篇小說,也有大量散文。他還為《辛亥》《蘇東坡》等紀錄片擔任總撰稿,策劃了文化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2011年,他正式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現為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
祝勇不止一次在故宮里從黃昏待到深夜。有一次日落時分,他走過太和門廣場,空曠無人,只有武警戰土訓練的號令聲依稀傳來,和白日里熱鬧的故宮完全不同。
“我似乎一瞬間讀懂了宮殿的孤寂?!彼凇哆h路去中國》里寫道,“在白天,它是那么理性,它雖繁復,卻莊嚴典雅、秩序井然,只有在夜里,它才變得深邃、迷離、深不可測?!?/p>
作家馮驥才評價祝勇“著魔一般陷入昨天的文化里,像面對著垂垂老矣、日漸衰弱的老母,感受著一種生命的相牽”。
祝勇喜歡英國作家肯·福萊特,認為他的作品如同巨型建筑,每一部都規則嚴謹、規模宏大,組成莊嚴浩大的城池。祝勇形容自己的寫作就像紫禁城的磚木,日久天長地搭建,才逐漸眉目清晰、結構健全。
在新書《故宮六百年》里,祝勇把宮殿當作舞臺,古往今來人們的命運在此上演。故宮是明清兩代國家權力的中心,對掌權者來說,權力也總是成為作繭自縛的牢籠。
年輕時,祝勇把故宮看作典型的封建集權主義建筑,批判它抹殺人性。后來這些年,他說自己慢慢變得溫和了,更帶有“歷史之同情”?!拔也粣奂瘷嘀贫?,但集權主義建筑卻有它的壯麗。沒有集權主義制度,就沒有我們眼前這座美輪美奐的故宮,沒有這些從歷代皇家流傳至今的珍貴文物?!彼f,“當然,封建集權有扼殺人性的一面,我在作品里有足夠的批判?!?/p>
太和殿寶座。
“鐘表帶來了觀念的變革”
南方周末:故宮六百年的歷史非常駁雜,你用了空間和時間結合的敘事方式,這是怎么考慮的?
祝勇:我不想寫得太刻板,不想簡單地按照時間的流程來寫一個編年史,那樣太機械了。有很多朋友到故宮來,我會陪著走一走,游客對于故宮的認識首先是空間上的。中國文化本身也是先有空間后有時間,古人通過立桿測影來確定南北子午線、確定東西,夜晚通過星象來確定四季,先有空間后有時間,跟中國的文化傳統也是一脈相承。故宮有東西南北四個門,代表四方。東西南北橫縱坐標的交點是中央,加上中央正好是五方。五方又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五行相配合。我覺得故宮本身就是一個大的表盤,像太和殿前面的日晷一樣,表的轉動帶動著所有歷史上的事情,各種人在時間運轉的過程中生生死死。
南方周末:你多次提到,宮殿本身具有一種敘事功能和等級秩序。你怎么解讀故宮的空間政治?
祝勇:皇帝必須在中軸線上,兩邊是三宮六院,就是一個逐步遞減的空間關系,它通過建筑的層級關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