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水災另一面 :主動進洪得失考
21世紀以來,中國的洪水災害出現了新特點:人員傷亡大幅降低,主要是經濟損失。無論是興修水庫、加固堤壩、退田還湖等水利工程,還是退人留田這樣更靈活的手段,以及商業保險的覆蓋,都是洪災新特點背后的原因。
一旦遭遇特大洪水,到了萬不得已要抉擇時,不同的圩堤防御標準就透露了答案:誰先進洪。
防洪要做出最有利大局的選擇,良好合理的協調體系無疑是重要前提,而這需要有正向的制度激勵。
發自:江西南昌 共青城 都昌 德安
責任編輯:吳筱羽
鄱陽湖區的雨還斷斷續續下著。兩周多了,湖東北角的標志性水文站星子站仍超警戒。數據顯示,2020年7月27日,星子站水位21.33米,超警戒水位2.33米。
過去15天里,水退了1.19米。在7月12日零時,星子站水位達22.53米,比1998年洪災時的最高水位高0.01米。
緩退背后,除了降雨減弱、上游三峽水庫調控外,啟動單退圩堤主動進洪被視為有力舉措。進洪后兩天,就分蓄了24億立方米水量,相當于在鄱陽湖上游增加了一百七十多個西湖的面積,有效降低鄱陽湖水位25至30厘米。
主動進洪是從7月13日開始的。按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要求(下稱“江西省防指”),鄱陽湖周邊市縣185座單退圩堤全部進洪。此前,這一手段也有零星應用,但如此大規模的尚屬首次。
所謂單退圩堤,是指在低洼地區修筑的堤壩,區域內退人不退耕,但高水位時必須還湖蓄洪。而雙退圩堤,指區域內退人又退田,完全恢復天然蓄洪能力。這一防洪手段被廣泛運用在長江中下游地區。
2020年這場新的“洪水大考”,把這個長期脫離公眾視野的專業術語推上前臺,圍繞著它的種種討論也由此展開:誰先進洪?何時進洪?進洪后有無預案?后續怎么辦?
一系列思考,折射出災害面前的行政決策之難,以及多年來抗洪思路之變。
7月26日,水利部長江委水文局發布消息,“長江2020年第3號洪水”在長江上游形成。據長江委預測,2020年長江流域發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較汛前預測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可能性仍存在。今年的鄱陽湖大考,還未結束。
2020年7月18日高洪期,江西九江,長江委湖口水文站職工吳越,每天兩次校測水位。
一道特急令之前
在共青城,蘇家垱鄉被譽為糧倉,有山有田,三萬多人口,安安靜靜。
7月13日,一張照片讓蘇家垱出了名。照片里,兩臺挖機正在清理聯圩上用來防洪的沙袋。這張照片后來出現在多篇報道中,用以說明江西省啟動鄱陽湖區185座單退圩堤主動進洪。
圖中聯圩名為漿潭聯圩,總長16.2公里,是2017年由原來的兩座單退圩堤合龍加固而成,合龍后同時發揮道路作用。
這樣的單退圩,九江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說共青城有16座,而當地農業農村水利局的說法是22座??梢源_定的是,漿潭聯圩是最大的一座。圩區內農田2.6萬多畝,是糧倉蘇家垱鄉三萬余人的集中耕作區,據當地農民估算,這一區域平均畝產1500斤糧食,豐收時將產糧3900多萬斤。
杜欽林是蘇家垱數一數二的承包大戶。2.6萬多畝農田里,他承包的就有七千多畝。
眼看漿潭聯圩被打開、洪水涌進農田,杜欽林忍不住埋怨起鄉干部。但他不知道的是,按照要求,這片農田早該進洪了。
根據江西省要求,鄱陽湖區保護農田面積萬畝以下的,單退圩堤進洪水位為湖口站水位20.5米,萬畝以上的為湖口站水位21.68米。早在7月10日13:30,湖口站水位就已超過這一數字,漿潭聯圩當時就應進洪了。
湖口是鄱陽湖連接長江的唯一通道。每次汛期,一旦長江倒灌,湖口站就像一個感應器。數據顯示,僅7月6日至8日,長江倒灌水量就達3億立方米。
江西省防指的第一道令的確在7月10日就下了,要求南昌、九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