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文系不培養作家?

中文系以往對口的行業在不斷緊縮,而新興的行業卻在蓬勃興起。中文系的學生畢業以后究竟能在社會上干什么?中文系的專業設置能不能適應新的社會需要?這是每一個中文系學子和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劉小磊

(IC photo/圖)

我本科入學是在2001年,專業學的是漢語言文學,也就是大家俗稱的中文系。在入學的第一天,系領導講話時說了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我們中文系是不培養作家的?!蔽耶敃r聽了心里有些抵觸,畢竟我是懷著作家夢才報考中文系的,我原以為這是本校的特色,后來在和其他學校同專業的朋友交流時,驚奇地發現,原來很多知名院校的中文系領導或者教師都對學生說過類似的話,看來這是一件在專業內部有共識的事情。

近二十年過去了,我在中文系從本科讀到博士畢業,后來成為了一名高校中文系的教師。但是,關于中文系為什么不培養作家這個疑問,在很多年里我也沒有搞得很清楚。一直到工作以后,從故紙堆里走出來,進入了真實的社會,隨著對本專業運轉機制了解的加深,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我腦海中漸漸清晰成型。

首先要搞清楚作家這個職業的定位。在我讀高中,也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時候,我觀念中的作家是市場化的作家,也就是靠寫作賺稿費和版稅的作家。這個觀念可能大家現在覺得習以為常,比如說專欄文章作家、網絡小說作家,都是高度市場化的作家。但是把時間調回到九十年代,卻不能不說作為高中生的我理解過于狹隘。因為在那個時候,真正依靠市場能夠生存下來的作家其實是極少數,像鄭淵潔、王朔,等等。當時我并不知道那時候多數作家是領作協工資的作家,俗稱體制內作家,也就是后來我在大學現當代文學史里學的,寫《青春萬歲》《李自成》……這些作品的作家。

后來我才慢慢搞明白,中國當代文學火熱的八九十年代,很多人卯足了勁寫作品,除了藝術創作上的追求以外,還有一個很強烈的動機就是擠進體制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