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專家盛贊中國脫貧成就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中國如何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德國二十國集團智庫峰會共同主席、柏林“全球解決方案倡議”創始人兼主席丹尼斯·斯諾爾(Dennis Snower)就中國的扶貧工作,以及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
中國減貧成就斐然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談談對中國扶貧開發工作的理解。
斯諾爾:中國的扶貧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仡欉^去5年,中國的脫貧工作平均每天使3萬余人擺脫貧困,這一成就是舉世無雙的。因地制宜、精準推進是中國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成功的關鍵。反觀許多西方國家,由于并未進行精準扶貧,造成了資金和資源一定程度的浪費。而且這些國家完全復制中國的扶貧工作又具有一定難度。因為中國有數以萬計的扶貧工作者來到農村推進精準扶貧,這是巨大的投入和奉獻。未來中國確保脫貧成果可持續仍面臨一定挑戰,例如,如何確保精準扶貧工作切實到位、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防止脫貧人口因病返貧等。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您看來,如何確保脫貧成果可持續?
斯諾爾:這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世界正在發生快速變化,地緣政治緊張因素增加。同時,隨著疫情在世界范圍內持續蔓延,隨之而來的工作、生產方式也正在發生改變。中國政府可以推行“再適應政策”,支持勞動者適應新常態。如果工作的本質發生變化,相較于支持工作者繼續原有工作,政府可以推出支持性政策,引導勞動者重新適應新工作、新業態,參與技能再培訓,向高需求領域發展。相較于支持某一崗位,政府可以支持勞動者對新環境進行再適應,促進經濟更快復蘇。
再適應政策不僅適用于勞動力市場,也適用于資本市場。當下,公有部門和私營部門都面臨債務上升的挑戰。推進債權轉股權,在債務達到一定規模時,允許將債權轉為股權也是一種適應能力的體現。在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以及產品市場都可以推進不同的再適應政策,重新適應新情況。
可持續發展帶動全球減貧
《中國社會科學報》:減貧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貧困人口將從6.4億上升至6.9億,極端貧困人口將增加5000萬,疫情將如何影響全球減貧事業?
斯諾爾: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減貧事業受到巨大沖擊。各國政府都在努力降低這一影響,如采取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但疫情仍將對扶貧工作的推進造成阻礙。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的積極作用是短暫的,從中長期看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會引發巨大的經濟錯配現象,造成需要人與人密切互動的事物需求不足,以及在適當的情況下與社交距離政策相適應的商品和服務供應不足。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可以刺激總需求,但當社交距離被加強時,只要這種需求通過物理互動活動得到滿足,它就不會刺激生產和消費。為了克服這一巨大的經濟錯配現象,需要推行再適應政策。從中期來看,這些政策促進了資源重新分配;從長遠來看,這些政策使經濟體更能抵御意外沖擊。
當前地緣政治因素也影響了全球減貧工作的推進。全球化的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會成為孤島。面對疫情帶來的扶貧挑戰,各國應通過二十國集團等機制攜手合作,推進全球貧困治理,共同推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展望未來,各國應采取積極措施避免各種困境的出現,如氣候變化問題可能導致受災人群流離失所,甚至可能造成與疫情相似的重大影響。各國應推進氣候變化應對措施,切實履行氣候變化相關承諾,鼓勵國家間就相關科技成果交流互鑒。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對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穩定減貧有何建議?
斯諾爾:首先,決策者需要更加強調經濟的恢復力來補充當前對經濟效率的關注。其次,在制定經濟政策和商業戰略時,應更多考慮如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最后,為了鼓勵世界各國人民在解決全球問題上進行全球合作,各級決策者可以引導民眾轉變思維方式,通過發展多層次治理機制推動外部改變,推進全球合作,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如何在個體層面進行再適應,您對此有何建議?
斯諾爾:疫情發生后,全球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疫情加速了數字化發展進程。具有能力重新適應新變化的個體,將迎來發展機遇。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可能會大規模應用于未來的日常工作,因此,未來可能屬于那些不能被機器所替代的人。在未來的工作中綜合運用社會技能、創新能力、科技能力的人會更有機會。共情能力、理解力等社會能力將更為重要,我們只是還沒有著重培養這些能力。培養這些社會能力,并將其與技術能力相結合,將是未來人才培養的方向。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7月29日第1977期 作者:本報記者 趙媛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