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億善款捐小微企業引發爭議
項目執行后,連基金會從業人員也會困惑:慈善財產能“捐”給企業嗎?在日常的公益實踐中,企業通常是捐贈者,而不是從慈善組織獲取資源的一方,慈善組織好不容易從捐贈人、社會公眾募得的資金,可以送給企業嗎?大眾募來的資金能隨便花嗎?
對這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學者、基金會從業者多有顧慮,甚至為此組織閉門會議。與會專家達成了一定的共識,認為能否捐款給企業,最終要以其實際行為來判斷。
(本文首發于2020年7月3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張玥晗
“和衷共濟”項目第三期共收到資助申請2706個。2020年4月7日,項目組邀請順德公證處工作人員進行現場搖號抽選,產生266家擬資助名單。
2020年的小生意,對于廣東佛山市順德區的雜貨鋪小老板鄭錦升來說,格外清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顧客稀少,“坐在店里能打瞌睡”。
好在今年2月初,疫情吃緊時,鄭錦升申請當地慈善組織的一項針對個體戶、小微企業的資助應急計劃,獲得2萬元的資助,“大概能支持近半年的店租?!编嶅\升說。
為應對疫情沖擊,這項名為“和衷共濟”小微企2億元應急支援計劃專門面向順德區小微企業發起,具體款項由廣東和的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和的基金會)捐贈,順德創新創業公益基金會負責執行。截至2020年4月17日,順德區共4462家個體工商戶及小微企業獲得資助。
高達2億元的紓困計劃發起后,在當地獲得好評,但公益業內卻引發眾多討論。2020年5月15日,數位專家學者為此組織閉門會議,探討慈善財產是否能捐給企業,如果可以捐,需要基于什么樣的原則和規則。
專家基本認為,“和衷共濟”項目符合慈善法第三條規定的慈善目的,但也有人心存警惕,認為打開了“慈善財產捐給企業”的大門,是否會令投機取巧者躍躍欲試,進而泥沙俱下?如何獲得公眾認可,制定全國范圍的新標準,讓更多的類似項目獲得可操作性,都需要進一步討論。
疫情襲來
佛山市順德區的錦來雜貨鋪已經開了十來年,柴米油鹽、洗漱用品等日用品把不到五十平米的門面擠得滿滿當當。店鋪面前的大街通向菜市場,本地人或外來租客買菜時能順手買些油鹽醬醋回家。
但疫情以來,店里的生意冷清了很多。店主鄭錦升原來也給一些學校食堂供貨,送些糧油米面?,F在學校加強了防疫管控,所有合作的商戶都經過新一輪的資質篩選,“需要教育部門批準的名單”。雜貨鋪未能入選,加上酒店餐飲的訂單也少,7月26日,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期間,雜貨鋪中顧客稀少,鄭錦升坦言,“整體只能恢復到七八成”。
為此,鄭錦升很感謝“和衷共濟”項目的支持,4月初,佛山市政府頒布免征社保政策,也給他減輕不少壓力。
金日燈飾負責人黃文鋒和鄭錦升有同感,“拿到資助,可以稍微喘口氣”。
黃文鋒開店20年,店鋪約有130平米,每個月承擔鋪租和水電人工費用3萬元左右,資助的兩萬元雖不多,剛好支付四名員工一個月的工資,但她覺得“有人情味”。
“有人知道我們正在‘捱’著”,另一受助企業金壺春茶葉店店主王焱認為這一資助頗為鼓舞、提振士氣。
這正是和的基金會發起此項目的初衷之一。
據和的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