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人性幽暗一面,對文藝作品不可或缺
一個只有善的世界,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以要求文藝作品中只有善?對惡的講述與抨擊,也是弘揚善的正確對策
(本文首發于2020年7月3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圖文無關)一個只有善的世界,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以要求文藝作品中只有善?對惡的講述與抨擊,也是弘揚善的正確對策。
“杭州失蹤女子遇害案”是一個月來備受關注的社會熱點。如果用小說或電影的形式來講述這一案件,作家或導演們應該怎么去創作?——這個問題也是重大刑事案件發生后,人們普遍會去做的一個設想。這次,相較于輿論的鼎沸,創作群體的聲音小到幾乎沒有,對于他們來說,這是塊“燙手山芋”。
在嫌犯被抓捕前,網民已經勾勒或刻畫出無數驚心動魄的情節與畫面,后來警方證實,嫌犯的幾個身份以及一些經歷是不存在的,于是這種編造,給案件賦予了諸多“文學性”。這種“文學性”又強化了關注者的共情能力,過度的“共情能力”制造出了一種自我恐慌,有網友說走在街上會不自覺地四顧,有種不安全感,這是一個不好的現象。
同時,社交媒體上又一次開始彌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