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84小時:一場改變未來的演習
“如此干旱的地方有雪山,我由此想到,人類登陸火星也許會發現,火星不像好奇號探測器傳回的圖像那樣枯燥,可能也有壯麗的峽谷和山巒?!?br />
“全世界第二次火星探索熱潮開始了。上一次熱潮是冷戰時代,人類科技進步最快的時代。第二次的勁頭不如第一次,歐洲就因為疫情推遲了火星探測器的發射。中國起步很晚,好在終于要開始了?!?br />
(本文首發于2020年7月30日《南方周末》)
發自:青海冷湖
責任編輯:邢人儼
青海冷湖晝夜溫差大、干旱蒸發量大、土地含有高氯酸鹽、地處無人區、風蝕地貌,為國家在探月工程、火星著陸計劃、模擬火星環境的生物圈研究提供了極好的模擬環境。
“2040年,當你登陸火星,一定會想起二十年前在地球的這個下午。那時的你,作為火星實習宇航員,徒步在中國青海無人區,尋找‘火星水源’(N38°20′8″,E92°55′11″)。烈日灼燒著海拔2700米的沙漠,方圓百里毫無遮擋,你不時仰望紫外線爆表的藍天,視線穿過滾滾熱浪,仿佛看到了5500萬公里外的那顆紅色行星?!?/p>
2020年7月22日,一名火星實習宇航員寫下這段文字。當時,他席地坐在無人區沙漠的流星余跡湖邊,中國軍工專家曾在此研發流星通訊技術——理論上,人們寫給未來的信,可以通過流星掠過時的電離云反射無線電波,將信息發送到另一個時空。
與他同行的,有九名青少年,最小的七歲,最大的十三歲。二十年后,他們很可能成為中國火星宇航員的適齡候選人。
這些少年的火星登陸實習,是從2020年7月20日開始的。1969年的同一天,人類乘坐“阿波羅”號飛船首次登上月球,這一天從此成為“人類月球日”。2020年7月23日,少年們結束實習。北京時間當天中午12:41,中國第一顆自主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成功發射。
2040年登陸火星,正成為人類的共同目標,全球眾多科學家、企業家和天文愛好者已經開始為此努力探索。中國“火星少年”們的登陸實習,就屬于其中一場籌備兩年的探索。
突如其來的疫情,迫使2020年這場探索的規模臨時縮減,也使得這場探索更有現實意義?!耙咔樽屓烁械轿磥淼牟淮_定性?!边@是科幻作家韓松加入探索的理由之一。多年來,韓松只要出門,包里都帶著齊全的急救物資,以增加自己在突發災難中幸存的概率。而火星,是當全人類面臨滅頂之災時,首選的移民星球。
火星少年們大多也有備而來。來自山西太原的11歲小學生張瀚升,受到在航天系統工作的母親影響,兩歲半就開始讀霍金的《時間簡史》。
當領隊老師問起探索火星的意義,此前沉默寡言的張瀚升兩眼放光,一口氣說了很多:在太陽系行星中,火星與地球最像,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陸地面積和自轉周期與地球很接近,最重要的是火星有水,可以孕育生命……
7歲的小女孩王芊憶是跟著爸爸一起來的,她想去“火星”挑戰自己。芊憶的爸爸從事旅游行業,曾在西北做玄奘之旅的徒步項目,因疫情停業思考期間,他瞄準了時空更加闊大的“星際旅行”。這是他第一次單獨帶女兒出門,臨行前做足了生存功課,唯一的困難是“不太會給女兒梳頭”,去“火星”的路上,他指著女兒蓬亂的頭發,向其他家長求助。
11歲的楊欽涵是唯一獨自上“火星”的孩子,他來自山東濟南,2019年初因為電影《流浪地球》開始對太空產生興趣。一年多的時間里,他翻看各種圖書和紀錄片,“研究范圍”從太陽系里的柯伊伯帶一直擴展到系外行星和其他星系。楊欽涵看過“好奇號”等火星探測器傳回地球的所有火星圖像,他像談論家鄉的山東半島一樣,親切地說起火星上的水手號峽谷,幾億年前河流和海洋遺跡。
與火星少年們同行的還有科幻編輯和作者??苹镁庉嬂畛啃癞厴I于歷史碩士專業,如今的工作內容卻聚焦人類未來。他對火星的憧憬源于科普讀物《趕往火星》,書里寫道:“去火星能發財”——人類歷史上的大部分戰爭都是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一旦人類開發太空,資源就是無限的,人類不再需要為此開戰,那時候人們研究的重點將變成“把火星資源販運到地球的商業模式”。來而不往非禮也,來自湖北黃岡的科幻作者小述,希望去火星時帶上他家鄉的特產——黃岡密卷。
他們一起上“火星”,在84個小時內,應對著人類登陸火星時可能遭遇的所有生存問題。
登陸廢墟:這里曾生活著十萬人
2020年7月20日 8:00
火星實習宇航員們系好安全帶,集體倒數十個數,高呼“發射”——他們乘坐的大巴從敦煌市區開出。敦煌人吳明激動地說,1600多年歷史的敦煌莫高窟壁畫,描繪著古人心目中的彼岸世界;如今的火星計劃,則是今人對當下遙遠世界的全新探險。
大巴穿越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和“胡煥庸線”,開往二百四十多公里外的青海冷湖鎮,那里的年均降水量只有17.8毫米,全鎮人口不到一千,實習宇航員戲稱,這輛大巴開過去,當地常住人口激增10%。冷湖鎮60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