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在意孩子在聽什么歌” ——搶救童謠

每到一座城市,朋友們給小河分享童謠信息時,常常遺憾道:要是早兩年來就好了,有個爺爺/奶奶記得的童謠很多,但他/她已經走了。

(本文首發于2020年7月30日《南方周末》)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劉悠翔

“尋謠計劃”上海站第一回在雍福會140歲的廣玉蘭樹下舉行,80歲的奚保國是浦東山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在現場教唱一首方言童謠《浦東搖籃曲》。 (受訪者供圖/圖)

2020年6月28日,梅雨季的上海天空堆積著烏云,仿佛下一秒暴雨將傾盆而至。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露臺上,頭戴斗笠帽、身穿黃色T恤的獨立音樂人孫大肆彈著吉他,領著現場參與者唱起童謠《搖船》,他們的心情沒有受到天氣影響,笑容里綻放著明媚。

“不要怕浪頭高,用力啊用力,搖啊搖啊搖?!眰鞒倌甑摹稉u船》記錄著二十世紀來上海謀生的江浙人的奮斗精神。這首童謠留在孫大肆外婆的記憶里,九十高齡的她因身體不便無法來到音樂現場,教唱的接力棒傳遞到孫女手中。

小河是音樂現場制作人,也是“尋謠計劃”發起人。在他的指揮下,參與者跟著孫大肆及其他音樂人唱起來,男生唱一部分,女生唱一部分,再大合唱。樂隊即興加入演唱,中阮、小提琴、笛子等的旋律融入歌聲。一曲終了,現場所有人共同完成了這首音樂作品,賦予老童謠以新生命。

2018年,小河受北京打磨廠藝術機構邀請,設計四合院里的展覽,“胡同童謠”的概念那時浮現在他腦海中。小河發現,在時間長河里,胡同文化和胡同里的老人漸漸消逝,他想以音樂為媒介,去尋找并激活這些將被遺忘的記憶與文化。

“胡同童謠”后來擴展為“尋謠計劃”。兩年來,小河和團隊成員們走過北京、杭州、長沙、上海,尋訪了一百多位老人,采集到兩百多首童謠。尋謠旅途尚未停止,他們的腳步還將邁向更多城市。

尋謠過程中,小河發現,70%的童謠為大眾熟悉,它們印刻著不同時代主流價值觀的痕跡,帶有強烈的功能性與目的性。但小河想尋找音樂性與藝術性更強的稀缺童謠,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希望尋找到體現人類共性的童謠,呈現那些恰恰被忽略的童謠。它們應該擁有人性中共有的美——關于生命、童真、愛等等?!?/p>

在上海站的第三回音樂現場,小河如往常一樣穿一身黑,脖子上搭著一條鮮艷的黃色毛巾,懷抱中阮,收尾時他對現場二三十位參與者說:“我們一起開始吧!找到那些本來不應該消失的,不應該被忘掉的,那些可以通過我們留到未來的美好的東西。我們一起來做一個通道,把它們交接給未來?!?/p>

在音樂里,尋找人與人的連接

《盧溝橋》

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走駱駝,

橋上駝鈴叮咚響,橋下蘆花一片白。

盧溝橋,盧溝河,盧溝橋上獅子多,

橋上獅子數不清,橋下蘆花一片白。

小河常常這樣介紹自己:“原名何國鋒,1975年生于河北邯鄲,是田巧云和何萍所的第三個兒子?!?999年之前,小河還是何國鋒,他當過炊事兵、保安、琴行工作人員。1999年,他組建了“美好藥店”樂隊,成為主唱小河。

小河早期的音樂極具實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奎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