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后,重新定義“回家”
多位參展人表示了擔憂:在城鎮化的路上,中國走得太快了,城市里“只有小區,沒有社區”?;氐缴鐓^,參展者首先希望通過展品,喚醒社區里的灰色空間。
如果沒有歸屬感,空間則可能荒廢。比如一些單身公寓的共享廚房因為沒人維護,最終只能關閉。不少小區的游泳池最后沒有水了,改造成了籃球場。
疫情期間,買東西都靠電商的配送系統,如果配送系統崩潰了,我們敢敲開鄰居的門去借柴米油鹽嗎?社區的內核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如何讓社區的人有主導自己家園和互助的意識,參與社區共建,真正地“回家”,這是個長期目標。
(本文首發于2020年7月30日《南方周末》)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毗鄰上海市人氣景點新天地、田子坊,建國中路8號橋創意園區地處寸土寸金的繁華鬧市。最近,園區的停車場里,停駐的不只是汽車,居然還有一輛三輪車。
三輪車安靜地停在第28號車位上,因為車主已經墊付了1300元——一個月的停車費。細看,原來這是一輛花車展品,車上裝載著花盆、種子,掛著“種子接力站”等標語,意思是路人可以將種子拿回家,收獲之后,再傳遞給其他人。
停在停車場的“種子接力站”展品。
如同停車場一樣接地氣,三輪花車和其他26件展品亦被安排在園區的各個角落:垃圾站、抓娃娃機旁、樓梯下方、辦公樓內、餐廳甚至公共廁所。這些展品看上去日常又奇怪:鑲嵌著玻璃萬花筒的垃圾桶、可坐進去辦公的柜子、印著大大字的廁紙……
公共廁所里,印著字的廁紙展品。
展覽名為“回家”,由扉美術館、BENSHOP工作室、廣州綠色之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關注自由職業的社群平臺“自雇自足”和現代傳播5家機構聯合發起。2020年7月18日-8月16日,這些展品將在園區參展一個月。
靈感源于新冠肺炎疫情誕生的“宅”文化。半年來,公共活動突然消失,家被切換成辦公室、健身房、教室、電影院……日??臻g被迫侵入私人居住空間。
展覽剛定下主題時,總策展人、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師、扉美術館館長何志森就強調,不能消費疫情、消費悲傷。所以他們將目光放在了未來的空間和生活方式:“我們相信,疫情過后的回歸家園,才是真正的回家,這才是所有喜悅的形狀?!?/p>
回到家 其實是回到社區
展覽的緣起,是何志森發現疫情期間,很多人把衛生間改成了工作室,在陽臺開演唱會。集結普通人的靈感,2月5日,“家就是美術館”的線上展覽作品征集活動正式啟動。
參與異?;鸨?,線上先后展出6期,每期挑選30份作品。疫情稍微穩定后,何志森開始思考能否舉辦一個線下展覽,“展覽就像是一個普通人的發泄口,大家通過作品來表達疫情期間的各種情緒,也思考未來”。
3月中旬開始,何志森和其他4位發起人米笑、李偉斌、關鳴和劉瓊雄發出參展邀請。27個參展者和團隊涵蓋了藝術家、策展人、舞蹈家、建筑師、電影導演、作家、電臺主持人、漫畫家、美食家、社區規劃師等多個角色。
對于參展人,何志森有三點考量:第一,跨越多學科,不能全是建筑師和藝術家;第二,對日常生活感興趣,清楚作品不只是為了擺設;第三,能因地制宜,并對空間敏感?!白鲆粋€只放在傳統美術館擺設的作品很容易,但要做一個只能放在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