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光影中的“金嗓子”
周璇短暫的一生,拍攝了四十余部影片,演唱了兩百余首歌曲。她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最耀眼的明星,她的電影和歌聲曾給“孤島”時期的人民帶來安慰和愉悅,描摹出或迷惘或享樂的旖旎濃郁的海派風情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楊靜茹
光陰荏苒,四季輪轉,“金嗓子”周璇今日如若健在,該滿100歲了。
上世紀30年代,大銀幕上那個明麗純真的“小紅”,噘嘴摩娑著兩條麻花辮,一曲《四季歌》,從春數到冬,唱的都是好景致;令人唏噓的是,歌聲背后的一代巨星周璇,經不住這人世的大暑大寒,只活了短短37個春秋……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彼y燈下“馬路天使”,留聲機畔“天涯歌女”,十里洋場,流光溢彩,天上人間,轉瞬即逝。多少年過去了,周璇的歌聲,仿若一顆時空膠囊,總能開啟人們對老上海的紛繁回憶與想象。
白先勇在《上海童年》中記敘:“那時上海灘到處都在播放周璇的歌。家家‘花好月圓’,戶戶‘鳳凰于飛’?!?/p>
王家衛拍攝電影《花樣年華》,“靈感來自于周璇主演的《長相思》里面的主題曲《花樣的年華》?!?/p>
周璇短暫的一生,拍攝了四十余部影片,演唱了兩百余首歌曲。她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最耀眼的明星,她的電影和歌聲曾給“孤島”時期的人民帶來安慰和愉悅,描摹出或迷惘或享樂的旖旎濃郁的海派風情。
當時,有華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周璇的歌聲,她的影響遠遠超越上海,甚至超越了時空限制。有人說,三四十年代的舊上海國語老歌是七八十年代以至整個華語流行樂壇取之不盡的寶庫,周璇的歌聲也給臺灣的鄧麗君、香港的梅艷芳等后輩藝人以營養滋潤,不少港臺歌手都是從翻唱這些老歌出道的。上世紀80年代,新加坡的主流刊物曾贊周璇是“后無來者的一代歌后”。
“提到她的歌唱,可稱是現代利用話筒唱歌的鼻祖。從前唱歌都是拉開嗓子大聲唱,她卻巧妙地利用了話筒輕輕地唱,講究字正腔圓、柔和纏綿和娓娓動聽?!睋浂啻闻c周璇搭檔拍戲的演員舒適回憶,“有一次在百代公司聽她灌唱片,她站在話筒前湊近話筒在唱,我們在旁邊,只聽見伴奏的音樂,一點也聽不到她的歌聲。到了錄音室通過放樣片,才聽到與音樂很和諧的歌聲?!?/p>
周璇揚名上海灘始于14歲,當時電臺稱贊她的嗓音“如金笛鳴,沁入人心”,從此她便被冠以“金嗓子”的美譽。作為中國最早的歌影雙棲明星,周璇的“輕吟淺唱”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標簽,這種曲風也借著她的歌聲不斷被繼承發揚;她又以歌手身份涉足影壇,為當時的中國電影帶來了大量新式“歌舞片”。
“我小時候最早聽到媽媽的歌也是《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因為《馬路天使》這個電影重復在放。80年代我調到電影資料館工作,有機會看到不少三四十年代的老電影,其中有些剛收回來的,例如1949年拍的《彩虹曲》,據說是中國首部彩色電影。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我看到了她跳的舞蹈,而且是各種風格的,例如后來流行的迪斯科,這片子里都有,挺好玩的!”
遠在加拿大的周璇次子周偉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談及他對母親藝術成就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斑€有一部電影《夜深沉》,我驚喜地看到她唱的京劇,唱腔非常地道,眼神也很到位。她的京戲沒白學,唱念做打,聲情并茂。我媽媽在聲樂學習上很刻苦,當時她已是明星,還和白虹一起到美籍歌唱家家里學習西洋美聲唱法?,F在一說周璇就模仿她奶聲奶氣用小嗓唱《天涯歌女》那些小曲,但這只是她的30%,她還有很多藝術歌曲,比如《彩虹曲》中,她展示了花腔女高音,我去定過音,結尾唱過了High C?!?/p>
1942年6月12日,周璇曾在上?!洞蟊娪坝崱房d了一篇題為《我愛歌唱》的隨筆,文字直白,情真意切。
冗長的歲月,仿佛在我頭頂上掠過。每當早晨,我面對著這架“披愛農”(piano,鋼琴譯音)試練我的歌喉……出神了,我有時候不自覺把手放下,似有一美麗的鸚鵡跳躍著,嘹亮地一聲,鼓動我歌唱的心弦。
我愛歌唱,比愛自己的生命更甚。每天無論在家里、在攝影場上,甚至化妝完畢之后站在“開麥拉”(Camera,攝像機譯音)前面,我也情不自禁地哼著、唱著。
十余年的熏陶,我沒有一天離開歌唱,放棄過我的歌唱生活。我曾經向我媽說:“我的一生是為唱歌而活的?!眿尣淮罅私馕疫@句話,時常責我怪脾氣……歌唱一半是天賦,另一半是需要磨練。賀綠汀先生說我的嗓音近乎B調,所以讓我唱抒情的歌曲。許多歌所以受廣大聽眾歡迎,也是為了這個緣故……
“歌唱是我的靈魂,我把整個生命獻給它?!边@是我的誓言,我牢牢地實踐著,永遠地、永遠地……
馬路天使,“這個小丫頭神啦!”
“天涯呀,海角,覓呀覓知音?!?7歲的周璇倚著窗臺,甜美嬌嗔,一邊喂食籠中鳥兒,一邊低吟淺唱《天涯歌女》。
《馬路天使》中這個明媚的鏡頭,在20世紀上半葉整個中國電影版圖上散發著獨特光芒,且永遠定格于世界影史。
那時的周璇,年方二八,還不見日后的絕代風華,但她只用了三個演唱段落,就塑造了影史上最令人難忘的歌女形象。
據演員趙丹回憶,導演袁牧之將周璇剛領進劇組時,她“穿一件淡藍色陰丹士林布旗袍,平底搭絆黑皮鞋,剪得短短的頭發,無半點矯飾,也沒有當時那種電影演員的風度和氣質,更像是一個女學生”。導演向大家介紹周璇時,她羞澀慌亂的神態和動作,還帶著天真無邪的孩子氣,令在場劇組人員忍俊不禁。
《馬路天使》以活潑的喜劇格調傳達了深沉的悲劇內容,再現上世紀30年代都市底層人民平凡而卑微的生存圖景。導演給大家講戲時,周璇兩手托腮,眨巴著大眼睛,就像孩童貪婪地聽著大人講故事,她好奇而專注,時而忍不住笑出聲來,時而被嚇得縮起了脖子,時而淚水在眼眶里打轉……
盡管沒有接受過系統表演訓練,周璇的感受銳敏,情到形到,她站在水銀燈下唱起《四季歌》時,身世凄涼、活潑純真的賣唱姑娘“小紅”立刻就出現在大家眼前……僅僅這一個畫面就把當時攝影機旁看她表演的人都給怔住了?!昂?,這個小丫頭神啦,竟然是導演要她有什么她就有什么!”趙丹禁不住跟邊上的資深演員魏鶴齡稱贊道。讓人感到詫異的是,幾日前,別人排演時,周璇還像個孩子似的跟個12歲小演員一起趴在地上打玻璃彈子呢!
導演袁牧之最早是在參演《風云兒女》時認識的周璇,雖然她當時不是主角,只扮演了一個舞女甲,但首次上銀幕時自然淳樸的表演給袁牧之留下了深刻印象。后來袁牧之又從周璇養父的次子、電影演員周履安那里得知周璇身世,遂下了決心起用她來飾演《馬路天使》中的小紅。
周璇在《馬路天使》中的表演可謂本色、自然,更多依靠感覺和自身生活經驗,因為她有著和“小紅”一樣的迷苦身世,正如成名后她在自述中所言:“我是一個凄零的女子。我不知道我的誕生之地(只知道是常熟,不知道哪一個村落),不知道我的父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姓氏。當我六歲的時候,我開始為周姓的一個婦人所收養,她就是我的養母。六歲以前我是誰家的女孩子,我不知道,這已經成為永遠不能知道的渺茫的事了!”
周璇大半生都在尋找親生父母,可直到去世也沒有找到。關于她的身世之謎,曾有種種傳言,甚至說她是庵里抱來的尼姑的私生女。成年后的周偉曾四處探訪,認為自己找到了母親的原生家庭:周璇原名蘇璞,1920年生于常州,父親蘇調夫畢業于南京金陵大學文科,在嘉興教堂當牧師;母親顧美珍曾在常州市武進醫院的護士班進修,后任護士長。蘇璞還是嬰孩時,母親把她留在常州外婆家,4歲左右卻被不務正業的舅舅拐賣至金壇縣,兩年后又被輾轉送到了上海周家,養父周文鼎、養母葉鳳妹,她被取名為周小紅。
在周璇的表述中,童年記憶自是悲苦?!梆B父家里另有大婦”,她與作為二太太的養母的生活“困苦顛連”、“斷絕供給”,養父“吃喝嫖賭”、“吸毒成癮”、“積蓄敗個精光”,“后來,我們家境越來越窮困,養母被迫去幫傭度日,那個被鴉片熏黑了肚腸的養父竟喪心病狂要把我賣去妓院當妓女,幸虧養母及時搭救,才免去我一場更大的災難……那時只知道日子越來越苦,往往餓著肚子呆呆地坐著,口水直往肚里咽,不敢說也不敢哭,否則養父會窮兇惡極地打我,用缺德的方法折磨我,捉弄我?!?/p>
周璇對自己的不明身世毫不避諱,令人慨嘆的是,即便日后大紅大紫,孤苦凄楚的色調仍貫穿了她的一生。周偉受訪時表示,“母親的悲劇和她從小的家庭成長環境有關,她的個人情感比較單薄,屬于那種比較容易受到傷害的人,又很難做出對自己比較有利的選擇?!?/p>
明月社的新星,“周旋”于沙場之上
1931年6月,驕陽似火,暑氣逼人,十來歲的“周小紅”在弄堂里邊搓衣邊哼唱,清脆甜潤的嗓音吸引了恰巧路過的“明月歌舞團”琴師章錦文。
“小妹妹,你唱得很好!”章錦文上前拉住滿手肥皂泡的小周璇,發出邀請,“來參加我們的明月社吧!”小周璇迎來了改變她一生的轉折。
明月社坐落于常德路一棟三層小樓里,這個由流行音樂之父黎錦暉創建的歌舞團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頗為活躍。周璇進入明月社之時,里頭多位團員已在業界小有成就,黎莉莉、王人美、薛玲仙、胡笳等人已是歌舞表演明星。和她差不多同年進入明月社的,還有一位名叫聶耳的小伙子。
經章錦文引薦,周璇“面試”時唱了一首江南民歌中的抒情小調:“我有一段情呀,唱巴啦諸公聽,諸公各位靜呀靜靜心呀,讓我來唱一支江南景呀……”當唱完一個應該拖長的音符時,歌聲戛然而止,她羞澀又緊張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