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閱卷老師談爭議滿分作文:別讓引用“藝術”走向極端
為了更高的分數,我們會準備很多名人名言給學生去背——我們也想讓學生看書,但有時他們真的沒時間。
為了減少偶然性,作文閱卷會設置避免誤差的機制。每篇作文都由兩位老師打分。如果兩位老師打分不匹配,分數相差超過8分,那么電腦會自動發給第三位老師。第三位老師改了以后,與哪位老師分數接近,就與之計算平均分。
這篇作文,如果我們一般老師去打分,應該會有42分以上,50-55分也都有可能。
故作高深的風氣不能開,這個文風不能倡導,否則學生沒有了自己的話,盡是一些艱深晦澀的引用。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0年8月2日,浙江《教學月刊》微信公眾號刊載了2020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文中遍布“嚆矢”“孜孜矻矻”等生僻詞,海德格爾、卡爾維諾、麥金泰爾等名家穿梭其中。文章還配發2000年開始擔任浙江省高考語文作文閱卷大組組長的陳建新的點評,“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汛宋拇虺蓾M分恰如其分?!辈贿^,他不忘在點評末尾提醒,”其中的晦澀不希望同學模仿?!?/p>
這篇文章很快攪動輿論波瀾,當日,《教學月刊》公眾號便刪除了此文。
熱議的焦點,是這篇作文“配不配”打滿分。該文大量引用佶屈聱牙的詞匯和生僻典故,贊譽者稱該考生博文廣識,有思想深度。而抨擊者中,部分網民直呼“不知所云”,指摘該文堆砌典故、用語歐化、表意牽強,將其作為典范是將浙江語文教學引入歧途。更有激進者直指“侮辱了語文”。
作家馬伯庸在微博中評價:“考生本人的知識面和閱讀量,確實遠超同儕,這是很值得佩服的一點。問題是,沒這個必要?!痹谒磥?,作者完全沉迷在不可名狀的“高級感”中,犯了辭不配位的問題,“但是,真正的問題,出在閱卷老師身上”。
8月4日,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一位曾多次參加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的語文特級老師。他雖未參加今年的高考批卷,但始終關注、了解批卷的情況。在他的敘述中,我們或能一窺浙江省高考作文教育的教學路徑和導向。
以下是這位不愿具名的語文老師的自述:
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被指晦澀難懂,閱卷組長指得分“恰如其分”。
我和陳建新(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同在一些語文教育的微信群中。這件事發生后,群里討論非常熱烈。此前,群里從未圍繞一個問題,產生這樣持續三四日的討論。有些老師隨意地發表看法,有些老師發表長篇大論,還有些老師會轉來其他人的觀點。一開始,我們都還挺高興的,覺得這樣的討論是積極的,浙江的高考作文受到了很大的關注。
可是不久,風向有些變了。批評聲完全壓倒支持聲。在我們語文界,也有兩大陣營,有些人叫好——覺得文章切題,引用恰當,甚至能反映出考生廣博的知識面;有些人不叫好——覺得這樣晦澀的文章不應該成為一個范文的導向,講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