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大爆炸:多次預警,一場本可以避免的災難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大爆炸,目前已造成137人死亡、至少5000人受傷。爆炸造成的巨大生命和財產損失,令黎巴嫩本已孱弱不堪的經濟雪上加霜,也不可避免會和錯綜復雜的國內政治掛鉤,后續的追責和善后工作,將再次考驗這個國家各黨派的政治智慧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黃劍
當地時間8月5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港口發生了大爆炸,死亡人數目前已經上升至137人,另有至少5000人受傷。據貝魯特省長的說法,該市約有一半的建筑物受損。從爆炸的嚴重程度看,相當于發生了一次3.3級烈度的地震,爆炸的TNT當量大概在150噸左右。而當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測到的地震等級是3.5級,爆炸當量是180噸。此次爆炸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引發事故的是儲放在港口倉庫長達6年的2750噸硝酸銨。據《紐約時報》報道,7年前,一艘名為“羅茲號”(Rhosus)的船懸掛著摩爾多瓦國旗,帶著一船硝酸銨離開了格魯吉亞的海港城市巴統,前往莫桑比克。船主據稱是居住在塞浦路斯的俄羅斯商人伊格爾·格里丘什金。船長普羅科謝夫現年70歲,已經退休。他說,格里丘什金曾告訴他,他無法支付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費用,所以要把船開到貝魯特,裝載更多的貨物,包括重型機械。于是,2013年11月,這艘船繞道前往貝魯特,隨后因嚴重違反船只運行規則和未支付工資被扣。船主選擇了棄貨,于是這批2750噸硝酸銨就一直存放在貝魯特港12號碼頭。
硝酸銨(NH4NO3)由于含氮量高,主要被用在農業中,當高氮肥料用。另外,由于硝酸銨遇熱會分解,且溫度越高反應越迅速,在溫度達400攝氏度時反應會極為猛烈,且能與任何易燃液體、大部分粉狀金屬混合,形成沖擊力極強的爆炸混合物,因而也被用來制造炸藥。但硝酸銨在常溫下并不會自行燃燒,在耐撞擊方面也極其鈍感,只有在遇到高溫時,才會發生劇烈爆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