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海文藝復興
瀨戶內海位于日本本州和四國之間,內海平靜如湖,散落著淡路、小豆島等525個大小島嶼。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自2010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到2019年已是第四屆,春夏秋三季會期共107天,有12個島嶼和高野、宇野雙城參加,展出來自32個國家和地區的213件作品,迎來訪客117.8萬人。藝術祭期間,人們乘坐渡輪往來島嶼和陸地,是為“跳島”。
責任編輯:楊嘉敏
豐島美術館外的“網紅公路”
4歲的小女孩坐在秋千繩上,年輕的媽媽一次次把她推得更高更遠,小女孩格格直笑,陽光透過竹子縫隙灑下細碎光影,與小女孩的笑聲、飄逸的身影組成合奏。這是2019年瀨戶內藝術祭,我的九天跳島之旅所看的最后一個作品,臺灣藝術家林舜龍創作的《跨越國境》——說“看”作品并不準確,等到沒人的時候,我也蕩了一會兒秋千,短暫尋回那已經遠離的童心。
在《跨越國境》內部玩蕩秋千的母女
《跨越國境》這個藝術裝置,若從外面看,像一只箭豬。
為莫奈的《睡蓮》造神殿
擺放在海邊的草間彌生的黃南瓜,已經成為直島乃至瀨戶內海的標志。另一標志則是地中博物館,與顯眼的黃南瓜相反,其全體建筑埋在地下,從空中只能看到幾個呈幾何形狀的屋頂。
設計之初,出資人福武總一郎和設計師安藤忠雄就達成共識,要建造一座不破壞直島地表植被風貌的博物館。票務中心和博物館彼此獨立,取票后,來到一條花草繁茂的小路,小路旁的池塘種著睡蓮、鳶尾等水生植物,宛如一個小型的莫奈花園。進入博物館后就開始地下的漫游了,但實際上你不會感覺到自己置身漆黑地宮,安藤忠雄式的清水混凝土墻無涂色無裝飾,線條簡潔,通過天井和天窗、墻壁縫隙和鏤空等手段巧妙引入自然光線。
看慣常規博物館琳瑯滿目幾十個展廳、幾百件作品的人來到這里要適應一下,地中博物館只有3位藝術家的9件永久藏品。第一個展廳,空蕩蕩,只掛著五幅《睡蓮》,均完成于莫奈晚年。罹患白內障的莫奈憑感覺創作,作品比年輕時少了具體的形象,光影模糊,水汽氤氳。用了22年才收集到莫奈五幅作品的福武總一郎認為:“越是寫實越沒有深度,觀畫者與畫中事物對話的空間也越狹小。而莫奈的畫作睡蓮卻能給予人無限的想象空間?!闭箯d墻上雖然安裝了照明燈,但通常情況下并不開燈,只有天花板漏下的非直射光線,天氣狀況直接決定觀眾會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