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特輯之三】臺北三芝源興居 李登輝的出生地
在日據時期長大的李登輝屬于極少數深得“日本皇恩”的“皇民”,接受了完好的教育,與當時絕大多數窮苦的臺灣子弟不一樣。早前,李登輝每逢農歷正月初一必循慣例回鄉祭祖,親手發放數千份代表喜氣的紅包袋給鄉鄰。直到近年年事已高,這一行程才告停止。
在日據時期長大的李登輝屬于極少數深得“日本皇恩”的“皇民”,接受了完好的教育,與當時絕大多數窮苦的臺灣子弟不一樣。早前,李登輝每逢農歷正月初一必循慣例回鄉祭祖,親手發放數千份代表喜氣的紅包袋給鄉鄰。直到近年年事已高,這一行程才告停止。
臺北縣三芝鄉,是臺灣島西北端位處石門、金山和淡水之間的小小沿海鄉鎮。鄉內埔頭坑的古厝“源興居”,是李登輝的出生地,也是他十歲以前的居所。因為出了 這位“元首”級人物,這里“龍穴”之說甚囂塵上,許多人帶著獵奇的心態而來。“源興居”與一般農家古厝相比并無二致:紅瓦磚墻的典型閩南三合院格局,主結 構和右側護龍均保存完好,左側護龍則已進行了改造。
早前,李登輝每逢農歷正月初一必循慣例回鄉祭祖,親手發放數千份代表喜氣的紅包袋給鄉鄰,一時間熱鬧非凡,人潮排成長龍。直到近年李年事已高,這一行程才告停止。
1923年,也即臺北被日本殖民時期的日本大正12年,李登輝在此出生,為李家次子。長他兩歲的哥哥李登欽被強制征為軍伕,戰死在菲律賓。李家家境小康, 父親李金龍任職警察, 使得李登輝能夠接受完好的教育,屬于極少數深得“日本皇恩”的“皇民”,曾改日本名為“巖里正男”,與當時絕大多數窮苦的臺灣子弟不一樣。先后就讀于淡水 公學校、淡水中學、臺北高等學校,李登輝的成績均名列前茅。1943年,李登輝考入了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農業經濟系,1946年轉學回臺灣就讀于臺灣大學農 業經濟系。
是時,臺灣政局及社會均發生巨大變動:國民黨從大陸敗逃臺灣,加上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李登輝和同時期的臺灣知識青年一樣,對政治和社會制 度進行了反省和思索。他曾自言:“大學時期,我遍讀馬克思及恩格斯的著作,對《資本論》曾深加鉆研,反復讀過好幾遍。”就讀農經系亦使得他關注和同情佃農 所承受的不平等,并以此作為學術研究方向。懷抱社會主義理想的他,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二十歲前是日本人”、“三十歲前相信共產主義”,這是李登輝自己的總結。青年時期的經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文化思考和政治信仰。
1950年代赴美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后回臺歷任教職、公職;1960年代中后期再次赴美,在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返臺任教,長期浸淫于農業經濟領域。 1970年代初,“農經專家”李登輝因緣際會獲得蔣經國的賞識。此時蔣經國組閣,需要進行農業制度改革,于是任命李為主持農業改革的“政務委員”,之后歷 任臺北市市長、臺灣省主席等要職,更于1984年升任為蔣經國的“副總統”,權傾一時。
1988年, 蔣經國尚未完成由 “副總統”李登輝、國民黨秘書長李煥、“行政院長”俞國華、“參謀總長”郝柏村四人集體接班的部署,便突然病逝。當天下午,李登輝依法繼任了“總統”。自 此,蔣家漫長的統治告終,臺灣進入了“李登輝時代”,也開啟了臺灣政治史上民主改革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
不論在大陸還是臺灣,李登輝都是具有相當爭議性的人物。一方面, 李實現了直轄市市長、省長、“總統”的直接民選,被稱為“民主之父”;但另一方面,地方派系領導人被大量引入“黨中央”,錢權勾結的“黑金政治”在李任內 發展到了極致,因而被質疑為有違正義的“民粹政治”。
李登輝對于臺灣統獨問題的立場,更是他在職及卸任前后引發爭議的焦點所在。為了安撫當時仍執政的國民黨內部保守派,他成立了“國家統一會議”, 多次宣稱應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然而在接近卸任的幾年里及卸任后,他卻明確主張臺灣獨立。為了實現所謂“推翻國民黨外來政權、建立臺灣國”的夢想,李 登輝還與民進黨公開推行以謀求“臺灣獨立”為核心的內外政策,不僅通過“憲政改革”初步形成了一部“臺灣憲法”,更在國際上大搞“務實外交”,意圖造成 “一中一臺”的事實。
盡管如此,臺灣多數普通民眾仍然對這位島內第一任出身平民、同時不乏個人魅力的領導人懷有相當的興趣。如果你有機會來到三芝鄉源興居古厝,不妨順道參觀一下李氏古厝旁的三芝旅游服務中心,走訪一下風景優美的沿海鄰鎮,感受一番童年和少年李登輝居住地的風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