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科幻十條” 科幻電影未來路在何方
憑借以假亂真的視覺特效和滿滿的科技感,科幻電影一直備受國內影迷喜愛。不過,和歐美科幻電影相比,國產科幻電影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為推動國產科幻電影的發展,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近日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并明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翱苹檬畻l”的推出,將為科幻電影帶來哪些發展機遇?國產科幻電影,未來路在何方?
2019年初,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線后,憑借精彩的劇情和精致的特效等元素,不僅贏得了良好的口碑,還獲得超過46億的票房收入。不過,這種叫好又叫座的國產科幻電影依然是鳳毛麟角。在小說《流浪地球》的作者、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看來,原創科幻作品的缺乏是國產科幻電影數量低的原因之一。
劉慈欣:
從科幻原著來說,現在缺乏有影響力的作家、缺乏有影響力的作品,同時科幻讀者的數量也很少。說到電影的話,科幻編劇目前也比較缺乏。但是這一切也都在改變,中央的10條政策出來以后可能會促進這些方面的發展。
《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體現了國家對于科幻電影的重視。
劉慈欣:
我們要建立創新型國家,科幻電影它本來就是一個具有很強烈的創新色彩的電影題材。另外,科幻藝術在現代藝術種類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國的科幻藝術、科幻電影以前都是被好萊塢的大片占據。作為中國現代文化,肯定要關注這一部分的,就是要有自己的科幻文化。它(科幻藝術)能夠激發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興趣,讓他們更多地去關注、關心這些科學技術,關心大自然的奧秘。它是這樣一個作用。
“科幻十條”提出,要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劉慈欣認為,這也為國產科幻電影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機遇。
劉慈欣:
它(國產科幻電影)的出路在哪?我覺得最關鍵、最根本的是大時代必須發展到那一步,有這個時代背景,然后再努力。時代背景沒有到,比如30年前你搞科幻電影,你再怎么搞也搞不起來?,F在我們的時代背景其實是到了,我們有大時代的背景,有肥沃的土壤,進一步怎么努力,我認為這是電影行業的問題。
現在,全國各地的電影院陸續恢復營業。本月進行復映的影片中,就有2014年曾在內地上映過的電影《星際穿越》。說到國外的經典科幻電影,像《盜夢空間》《復仇者聯盟》《黑客帝國》《阿凡達》等,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相比較而言,高質量的國產的科幻電影確實相對匱乏。那么“科幻十條”的推出,能否改變這種狀況呢?
在《中國電影報》副總編輯張晉峰看來,科幻電影是最具有全球性、最具有國際視野的片種,也是檢驗電影產業是否做強的一個重要標尺,而國產科幻電影正是我們的弱項。
張晉峰:
我們國家經過近20年的電影產業化的發展和改革,我們在其他方面都突飛猛進,但是科幻電影一直是弱項和短板。我們的問題就在于,我們缺少科學這方面的素養,缺少這樣一批的創作人才,以及缺少對于科幻電影這個集中打造的這樣一個土壤和環境?!翱苹檬畻l”因為它是貫穿于整個科幻電影,從劇本創作、制作,再到發行、放映等各方面全過程,另外它不僅是電影方面的事,還結合科技、財政、金融、稅收、保險以及海關等等電影之外的各方面,為未來我們中國科幻電影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成長土壤和環境。
除了相關的扶持政策,“科幻十條”還提出,要以科幻電影特效技術發展引領帶動電影特效水平整體提升。鼓勵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影特效底層核心技術和平臺工具,支持電影數字內容加工處理和數字版權保護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支持國產高精尖電影裝備的研發生產和推廣應用,建立完善電影特效技術標準體系。
張晉峰認為,除了高科技特效技術以外,好的科幻電影也離不開對前沿科技的了解,以及對未來科技的想象。
張晉峰:
我覺得好的科幻電影,無論是國產的還是進口的,最重要的是有一個科技的支撐。也就是說,如果你對于科技目前的發展水平和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沒有足夠的了解,然后你就不可能創作出好的科幻電影。所以我覺得科幻電影未來其實還是要立足于兩方面,一是科幻,有充分的想象力,給觀眾一個想象力的這種巨大的吸引力。另外,還是要回到所有的影片本身要共同面對的課題,就是塑造好人物、講好故事,最好是能夠講一些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方面意識的故事?!读骼说厍颉菲鋵嵰呀浗o我們塑造了很好的一個標桿。
實際上,除了《流浪地球》以外,劉慈欣的另一部知名科幻小說《三體》也曾在2015年準備改編成電影,但項目啟動至今依然“難產”。劉慈欣此前也曾坦言:“以我們目前的經驗來說有一定困難?!比缃?,有了相關政策的支持,電影《三體》未來能否順利上映?張晉峰也表示了期待。
張晉峰:
我覺得其實《三體》當時是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土壤和環境,所以就“流產”了。但是到現在為止,“科幻十條”出臺以后,隨著我們政策的支持、資金的到位,加上我們對人才的培養以及我們學習借鑒世界先進文化成果,我相信《三體》可能在未來幾年之內,就可以重新去把它進行一個很好的創作。(總臺央廣記者 劉會民)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