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特輯之三】臺南官田鄉西莊 在這里了解陳水扁
與馬英九相比,陳水扁并不完美。草根出身客觀上造成的知識格局狹窄,精神世界單薄,世界觀及歷史觀短淺,使得他常常遭遇政敵和民眾的譏諷。窮困的幼年生活記憶帶給阿扁的不安全感,令他缺乏足夠的理性和耐性與幕僚充分溝通,做一個通盤計劃,并踏實漸進地執行。
與馬英九相比,陳水扁并不完美。草根出身客觀上造成的知識格局狹窄,精神世界單薄,世界觀及歷史觀短淺,使得他常常遭遇政敵和民眾的譏諷。窮困的幼年生活記憶帶給阿扁的不安全感,令他缺乏足夠的理性和耐性與幕僚充分溝通,做一個通盤計劃,并踏實漸進地執行。
臺南縣鄰近麻豆鎮和善化鎮的官田鄉,是陳水扁出生和少年時代成長的地方。陳家的祖厝,就在鄉內的西莊村。“官田”原名“官佃”,顧名思義,是鄭成功時代設 營屯墾的官署田地。這里地處臺南縣的正中、臺灣山脈烏山嶺下;毗鄰嘉南平原水利命脈,珊瑚潭坐落其間;地域遼闊,物產豐厚,居民多以耕讀傳家。然而放到現 代來看,便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典型僻壤窮鄉。
因為出了個陳水扁,這里也一度成為觀光地,最盛時每天數十輛游覽車滿載著游客絡繹不絕地像進香團般來此“朝圣”。進入西莊村口,穿過彎彎曲曲的小弄堂,兩 旁盡是攤販,扁帽、扁書、扁CD、扁鐘、扁照、扁T恤……阿扁的系列紀念品應有盡有。就連當地土產都冠上了“扁”字:扁豆、扁粽、扁面……相鄰的屋舍多年 無人居住,空出的豬舍羊寮也為攤販所據。整個西莊仿佛正在舉辦阿扁游園會,與真實的生活隔開了距離。
陳家的祖厝是間最普通不過的閩南三合院,許多游客在此與阿扁的假人合影留念。這個佃農的兒子出身于赤貧之家,靠父母種地兼做長工才有機會進學校讀書,全憑 努力成了臺灣最年輕的“平民總統”,寫下臺灣歷史上的一段政治神話。“長工的兒子出頭天”,這個故事足夠勵志,帶動西莊的“信仰中心”惠安宮常年香火鼎 盛。迷信者認為是宮內的媽祖神威顯赫,成全了阿扁這個一窮二白的番薯仔(臺籍人)。
陳水扁家中兄弟姐妹六人,他是長子。鄉下人一無所有,讀書是惟一的上升階梯。陳家父母靠做工、借貸供他上學,傾其所有培養兒子讀書成才。陳水扁也不負期望,從小到大一直都是“第一名”。“永遠的第一名”,這是陳水扁最初能抓住的榮耀,也是他的立身之本。
惡劣的生活環境和艱辛的奮斗歷程,使得陳水扁個性非常好強而且強硬。1979年,島內發生“美麗島事件”,八位被告中黃信介和陳菊尚無辯護律師,大家都注 意與“叛亂犯”避嫌。陳水扁毅然參加了十五人“辯護律師團”,這是他生命中的最大轉折點,此后在黨外運動中嶄露頭角,并最終踏入政壇。
1994年當選首屆民選臺北市市長后,陳水扁的政治生涯開始邁向高峰。雖然在1998年尋求連任時敗選,卻在2000年“總統”選舉時代表民進黨一舉拿下 了執政權。這次選舉后島內能夠和平地轉移政權,由李登輝時代過渡到陳水扁時代,也普遍被肯定為臺灣民主政治史上的重要成就。
與馬英九相比,陳水扁并不完美。草根出身客觀上造成的知識格局狹窄、精神世界單薄、世界觀歷史觀短淺,使得他常常遭遇政敵和民眾的譏諷。更加制約他的怕還 是他一味強勢自我、過于迷戀權勢的性格缺陷,張揚的姿態和表演傾向在選舉和推進改革之時為他加分,落實到執政過程中的具體細節上卻屢屢成為桎梏。曾貼身采 訪陳水扁多年的記者董智森在《臺北經驗陳水扁》一書中寫道:“陳水扁的人氣,來自臺灣人民長年以來一種政治積壓的情緒投射。加上他演講擅用俚俗諺語,舍得 放下身段扮裝各種角色娛人,增加了他的親和力。”
陳水扁曾回憶,小時候每天早上蹲在門口屋檐下刷牙,冷不防抬頭看屋檐柱子,似乎它們會隨時傾倒。有心理學家分析,窮困的幼年生活記憶使得阿扁一生充滿不安全感,對隨時危機四伏的恐懼令他缺乏足夠的理性和耐性與幕僚充分溝通,做一個通盤計劃,并踏實漸進地執行。
盡管對他行事風格的爭議至今不斷,來自南臺灣的他卻始終享有故鄉人的堅定支持。當你走訪官田西莊時還不妨順道品嘗一下地道的臺南小吃,與阿扁家鄉的鄉親們聊一聊對他的看法,或許會對這位傳奇人物增加些不同角度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