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世界冠軍的知青歲月
“我是上海知青張德英,1966年曾榮獲全國少年冠軍??戳四銈冊?1屆世乒賽的電影,我很激動和難過,只能說我想打球”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在當代中國,沒有其他體育運動能像乒乓那樣,承載著如此多珍貴的歷史記憶。這些歷史常讀常新,如“乒乓外交”在今天來看就有著更為豐富的意義。被徐寅生稱為“乒乓球世界冠軍搖籃”的上海,從1953年第20至2018年第54屆世乒賽,為國家隊貢獻了近三分之一的主力隊員。上海通志館與中國乒乓球學院合作,為21位老中青上海乒乓名將做了口述史,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的相互印證,是這些故事的一個母題。
本文節選的是“知青冠軍”張德英的故事。1953年生的張德英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上海知青,1974年代表黑龍江省女隊奪得全國錦標賽團體冠軍,并入選國家隊。她是第34、35、36屆世乒賽女子團體冠軍主力隊員,兩獲女雙世界冠軍,曾任上海乒乓球隊教練,后創辦張德英乒乓球培訓中心。文中,張德英回顧了自己的乒乓與知青經歷交集的歲月,以及其拼搏的一生如何體現她所理解的“精神與命運”的關系。
知青記憶
第26屆世乒賽在北京舉行的時候,我正在靜安區常德路小學讀書。那時學校的球臺不太好,但我打球的勁頭很足,一放學就去打,有時回家后還到附近小菜場的板臺上打;平時則喜歡看別人打球,小學老師也指點一下,總的來說是自然學的。
1964年,上海市少體校招生,記得是在黃浦體育館測試選拔的,我穿的是塑料鞋,水泥地很滑,我索性就脫了鞋子,赤腳上場了。也許招考的老師看我有股勁,打球的靈敏性也不錯,就選了我。進隊以后是池惠芳教練帶我的,因為進行了正規訓練,進步很快,成績也蠻好。這時中國乒乓球隊為國爭光的事跡已為萬眾景仰和追捧。我就把莊則棟、徐寅生、李富榮、張燮林、林慧卿、鄭敏之、李赫男等世界冠軍的照片掛在床前激勵自己。我是典型的左推右攻正膠打法。1966年我14歲,池指導帶隊到北京參加全國少年比賽,我和徐劍琴、邵培珍組成的混合組拿了全國團體冠軍。周總理給我們頒發獎狀,我們真是又激動又高興。
正當我打球技術上升時期,“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市少體校也停止了訓練,乒乓館的大門關閉了,沒有球打了,我很傷心。但我確實喜歡打球,就約了隊友王家麟,從窗戶里爬進去,那時人比較瘦小。而且我們還隨身帶著電燈泡的,因為球館里面的燈泡都被卸掉了。打完后我們再從窗戶翻出來。那時,我和王嘉林還騎著一輛自行車,要么他帶我,要么我帶他,到處約人“打野球”。記得我們曾去上海音樂學院打過一次比賽。
不久,“上山下鄉”運動開始了。我見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招人,還說有打乒乓球的地方,而且兵團還有工資,我便決定去了。市少體校有三十幾個人報了名,乒乓球隊的只有我去了黑龍江兵團,還有一個人去了江西。那天,同學幫忙弄了輛黃魚車,把我在市少體校宿舍的行李運回家中,我還從車上摔了下來。走的時候很多人都到火車站送行,我們一幫十幾歲的孩子,聽著高音喇叭里 “到農村去,到邊疆區去”的歌曲,踏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