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駝道上的酒香
與四百多年前傳入中國的玉米相比,高粱是地地道道的“國貨”。兩千多年前,高粱來到土肥水美海拔高日照充分的汾陽安家落戶,成為重要的農作物之一。作為主食,高粱口感粗糙。用于釀酒,卻是高粱的拿手絕活,尤其中國北方盛產的粳高粱(相對南方的糯高粱,質地較硬)經蒸煮發酵后,散發出獨特天然的清香,沁人心脾。
高粱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夏禹時代,據《說文解字》記載:“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后世研究者普遍認為秫即高粱,秫酒即高粱酒。但這并非中國人釀酒之始。
張姓三世祖臺駘是比大禹還要悠遠古老的人物。相傳是他,在呂梁、太行兩列南北走向的蒼莽山脈之間,整治河川調理水系,“打開靈石口,控出晉陽湖”,將共計萬余平方公里的太原盆地、臨汾盆地自洪水中解脫出來,創造了表里山河的獨特地貌。從此,黃河第二大支流、全長716公里的汾河兩岸漸次人煙稠密,其中就有處于太原盆地西緣的汾陽。
高粱與釀酒神器
2020年7月,我取道晉商故里——平遙前往汾陽。清晨,陽光灑滿平疇沃野。如果不是知道這里屬于黃土高原,我真以為自己置身在華北平原的某處?!澳谰性?,更有早行人”,S222省道上已經奔跑著各式拖著廂斗的車輛。兩旁,除了偶爾路過的村莊,便是彌望無際的玉米和高粱,它們枝葉繁茂,綠意盎然。
在通往汾陽火車站的公路西側,我頂著烈日,穿過一大片灌木稀疏的黃土坡。在一道深溝旁,停下來,這里有一方水泥碑,上鐫:杏花村遺址。這是1982年發現的一處仰韶文化中期的重要遺存,此間出土的“小口尖底甕”,轟動了當時的考古界和釀酒界。這只剖面酷似甲骨文“酉”字的陶甕,土黃色,高33厘米,小口短頸圓腹尖底,插入沙土或特制夾具方能豎立。且模樣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壁畫中釀造麥酒、葡萄酒的“神器”幾無二致。著名釀造大師包啟安認定,它就是人類最早的釀酒器皿之一。遙想6000多年前,杏花村先民在揮動石斧、石刀辛勤勞作之余,已經初步掌握了釀酒的訣竅。只是當時的他們并不知道,中國的第一縷酒香就從這小小甕口流蕩開來……
意味深長的是,當我站在碑旁眺望西南,僅僅數百米開外,連綿延宕的房屋宅院就是唐朝那個牧童遙指過的杏花村。
杏花村遺址 供圖 汾酒融媒體中心
杏花村里酒如泉
杏花村如今是一個鎮,由十幾座散落在山地、丘陵、平川上的村莊組成。穿鎮而過的G307國道(杏花村至汾陽段稱汾酒大道),打春秋秦晉起,便是并州(今太原)南下汾州(今汾陽)的官修大路。李唐龍興太原,這條并汾道遂被唐人視為朝圣之路。終唐一朝,心懷天下的壯游之風熾烈,杏花村也由此聲名遠播。
太符觀位于杏花村鎮上廟村,始建時間不晚于金代。除了以精彩絕倫的古建、彩塑、懸塑和壁畫聞名,還藏有北朝到北宋的數方古碑。我去到那里的時候,一群師生正在東配殿檐下考察玻璃罩護的古碑——唐故大將軍上柱國郭君碑。此碑清乾隆年間還聳立于杏花村鎮永安村外的荒丘。何時移入太符觀,不得而知。唐天寶十二年(753),李白從太原到汾陽拜訪劉姓友人時,曾慕名而來,在此碑前細細揣摩、流連忘返,留下“太白亦曾攜客飲,醉中細校郭君碑”的佳話。
李白因何酒而醉,地方志沒有說明。據后世推測,極可能是當時杏花村出品的乾和( gān huó)酒。
盛唐是中國酒史上的一道分水嶺?!皯浳糸_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蹦菚r,由于糧食饒足,禁酒令弛廢,城村酒旗招展,民間釀酒蔚然成風。略早于杜牧的史學家李肇,在其著述開元(713)到長慶(824)年間故事的《國史補》中,論及名酒多達14種,“河東(今山西)之乾和”赫然在列。
實際上,乾和是以南北朝時杏花村進貢北齊皇廷的“汾清酒”為基礎,創制出的一種釀酒新法。又稱乾釀,“乾”通“干”,和指攪拌,乾和意為提高酒精度,像和面一樣,盡量少加水,將酒料攪拌成固態后發酵蒸餾。
《北齊書》中記錄的“汾清酒” 供圖 汾酒融媒體中心
當酒甑流出第一滴晶瑩剔透的液體時,醇厚迷人的清香瞬間溢滿遠近村莊,且漸飄漸遠,飄過汾河、黃河,飄進洛陽、長安……在那里,白居易、張籍寫下詩句“斗醲乾釀酒”“釀酒愛乾和”。
必須要說的是,乾和酒已非黃酒,它是中國最早的白酒,是鼻祖,其衣缽一脈襲承:宋朝甘露堂、金元羊羔酒以及明清至今的汾酒。乾和所概括的熟料拌曲、入甕發酵、蒸餾提酒三大工藝,甫一問世,就幾乎定型了日后中國白酒的基本釀造工藝。
1300多年過去了,當我趕到汾酒博物館,一場“古法釀酒”的實況已經散去。古色古香的院落里,只剩下我和一位芳華妙齡的講解員。她告訴我,這里并不是表演的秀場,而是真正的酒坊。每天上午,酒廠工人都會過來上班,隨便游客參觀。這里做出的酒最終也會裝瓶流向市場。的確,環視四周,我未看見諸如“表演場次、時間、內容”之類的掛牌,倒是看見了數十只用于發酵的地缸。它們正伏身黃土,敞開碩大的缸口,講述著杏花村歷“酒”彌香的傳奇……
仿古釀酒裝甑 供圖 汾酒融媒體中心
草原茶路留余韻
1915年,美國舊金山正在舉辦“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9月23日,是博覽會特設的“中國日”。這一天,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谌纹趦认铝铋_鑿巴拿馬運河,是二戰時著名總統羅斯福的堂叔——親臨了汾酒展臺。試飲之后,交口稱贊,并買下一瓶,作為圣誕節的家宴用酒。當時,中國酒品獲獎總數為47枚,分為大獎章4枚、名譽獎章2枚、金牌19枚、銀牌19枚、銅牌3枚。由于獎項設立與國人習慣迥異,以至于何酒得何獎,一直眾說紛紜。
猶如兩座古堡雄峙于盧家街南北的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占地近萬平方米,是汾酒集團前身義泉泳、晉裕公司造酒廠的舊址。這些宋元明清孑遺的門面、庭院、古井、銀窖……無不見證過昔日創業的艱辛與成功的喜悅。在賬房的內壁,一份裝裱考究的英文印刷品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就是汾酒獲“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最高獎——甲等大獎章的證書。當年汾酒奪魁的消息傳回國內,群情振奮?!恫⒅菪聢蟆吩u論“佳釀之譽,宇內交馳。為國貨吐一口不平之氣”;送展的義泉泳東家王協卿、大掌柜楊得齡搭臺唱戲、大擺宴席并勒石《申明亭酒泉記》;閻錫山連題四塊金匾:中外馳名、名聞海外、名震四海、味重西涼。
《中國參與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紀實》里的汾酒獲獎記錄 供圖 汾酒融媒體中心
那個時候,許多人以為參展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是汾酒初出國門。殊不知,數百年前,汾酒已經跟隨晉商的步伐走南闖北,縱橫萬里迢途。
“金鐙馬踏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這句題詠見于倫敦大英博物館珍藏的元代汾陽羊羔酒酒瓶。汾陽酒瓶緣何至此?沒人知曉,身世成謎?;蛟S,從《馬可波羅行紀》中能瞧出端倪:元初,太原至汾陽再至臨汾一路,“商業及數種工業頗見繁盛,有大商數人自此地發足前往印度等地經商謀利?!辈环痢按竽懠僭O”:某位元代晉商攜酒赴印度,英國殖民印度時發現了酒瓶……
元代汾陽羊羔酒酒瓶,現存于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供圖 汾酒融媒體中心
作為一個商幫,晉商興起于明朝初年?!暗谝煌敖稹本蜃詾殚L城沿線衛所輸送軍糧,換取“鹽引”,至運城、兩淮等鹽場領取食鹽后,再于“行鹽地″銷售。明朝中葉,大同、宣府、山西、延綏、寧夏、甘肅等十余處恢復茶馬互市,晉商乘勢將絲綢、棉布、白酒、鹽茶、鐵鍋等販至邊境,易回馬、牛、羊、皮毛等,獲利豐厚。其時,茶葉并非最大宗商品,棉布才是。明人謝肇淛在《五雜俎》中指出: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指古徽州),江北則推山右(指山西)。
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民間誕生了“晉商三寶”的說法。版本頗多:“關公、汾酒、老陳醋”,“會館、汾酒、梆子戲”……無論哪種版本,汾酒始終是行旅輾轉的晉商標配,是溫暖的慰藉,也是難舍的鄉愁。晉商所到之處,即汾酒流布之地。身懷制曲絕技的汾酒師傅,仿佛風吹的蒲公英,飄到哪,清香的種子就落到哪。陜西西鳳酒由晉商創始,明萬歷后,當地人接手;明末清初,西鳳酒在四川改進瀘州老窖首個酒坊“舒聚源”;1939年,著名女經濟學家張肖梅主編《貴州經濟》敘及:“茅臺酒之沿革及制造,在滿清咸豐(1851-1861)前,有山西鹽商郭某,來茅臺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麥為曲藥,以高粱為原料,釀造一種燒酒。后經陜西鹽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臺為名,特稱曰茅臺酒?!倍嗄暌院?,上述三酒,仰賴一方水土,終于綻放鳳香、濃香和醬香的花蕊。
不惟如此。在汾酒博物館里,還擺放著數列標有“汾”或“汾酒”字樣的外地汾酒。比如“漢汾”“豫汾”“北汾”“紅星汾酒”“湘潭汾酒”“南昌回籠汾酒”……都有些年頭了,市面上完全見不到蹤影。然而,細細推敲,我發現:如果用一支筆串聯它們的產地,勾勒出來的,正是三百多年前那條貫通歐亞大陸的萬里茶路。
晉商清代行商示意圖 供圖 汾酒融媒體中心
從福建武夷山出發,陸運到江西鉛山登船,經信江入鄱陽湖,轉長江至漢口(今武漢),溯漢水至襄陽,改小船由唐河北上河南賒店,改用騾馬馱過洛陽,渡黃河走太行山路,經山西晉城、長治、祁縣、太原等晉商故里,出雁門關分成東西兩路:東路在河北張家口換駱駝到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至恰克圖;西路從殺虎口、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換駱駝到庫倫至恰克圖。再經俄國的烏蘭烏德、伊爾庫茨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托木斯克、葉卡捷琳堡、喀山、莫斯科,最后抵達圣彼得堡。
這條遙遠漫長的茶路綿亙1.3萬公里,在連接紅海與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通航之前,卻是中國產茶區通往歐洲腹地的最短途徑。往返于茶路的“主力”就是晉商和俄商,他們相遇的地方就是恰克圖。
“恰克圖位于西伯利亞南部和中國的韃靼交界處,在流入貝加爾湖的一條河邊,伊爾庫茨克城以南約100英里的地方?!边@是馬克思在《俄國的對華貿易》中的一段話,發表時距離清廷勘邊“讓出”恰克圖正好七十年。
清雍正五年(1727),中俄簽訂《恰克圖條約》,規定以舊市街為界,街北恰克圖舊城劃歸俄國,街南由中國另筑恰克圖新市街,用于雙方貿易。此后,直到五口通商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僅有兩處對外商埠:恰克圖和廣州。
恰克圖在俄語中意謂“有茶的地方”,但實際上“萬貨屯集,居然都會也”,晉商直呼其為“買賣城”。雍正十一年(1733),汾陽人朱成龍“由張家口出塞”來到恰克圖,經營綢緞、煙酒、茶葉、布匹、雜貨等。他是歷史文獻中第一個有名有姓有縣籍在恰克圖活動的晉商。那個時候,汾陽籍晉商數量眾多,在張家口、庫倫、恰克圖等地遍設商號。當跋山涉水、走過大漠草原荒嶺戈壁的駝隊一到,滿面笑容的掌柜就會照例端起一碗汾酒上前迎接。后來,這個“照例”成了所有在俄蒙地區經商的商幫禮節。
清代恰克圖交易市場 供圖 汾酒融媒體中心
五口通商尤其是1858年漢口開埠之后,“俄商在漢口開設洋行,將紅茶、磚茶裝入輪船,自漢運(天)津,由津運俄,運費省儉,所運日多,遂將山西商人生意占去三分之二”。在晉商強烈要求之下,清廷允準晉商“假道該處(恰克圖),赴西洋諸國通商”。于是晉商深入俄境,在莫斯科、多木斯克、耶爾古特斯克、赤塔、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新西伯利亞、巴爾納烏、巴爾古比、比西克、上烏金斯克、聶爾慶斯克、烏丁斯克、伊爾庫茨克等地開設商號。在冰天雪地、冬日漫漫的俄羅斯,晉商采用馬鈴薯等當地原料,讓汾酒師傅調制出堪與伏特加酒媲美的“北特加”,風靡一時。畢業于俄國圣彼得堡大學物理系的牛映奎,還特意翻譯出版了俄文著作《馬鈴薯釀酒》。
牛映奎是汾陽人,擔任清駐俄使館官員期間,曾應邀觀禮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頗費了些周折,在汾陽醫院背后的一條老巷子、基督教會鐘樓南側幾十米處,我找到了牛映奎的故居——牛家大院?,F在院里住著數十戶人家,真的成了一處大雜院。實際上,這處大院并非牛映奎的祖上遺產,而是他的長兄牛允寬花費巨資興建。牛允寬是著名旅俄富商、晉商后期代表人物。其在莫斯科創辦的璧光發洋行,主營大宗皮毛和茶葉,于張家口、庫倫、恰克圖等地開立分行。商業帝國的版圖一度擴張至波蘭華沙、格但斯克、德國萊比錫、柏林、法國巴黎、美國紐約和日本東京。民國初年,牛家大院動工,十幾年后方告竣工。整座大院坐西朝東,分為前后院、南北院和花園。僅前院就有15孔窯洞和一道由16根羅馬柱組成的拱券型走廊,是當時汾陽城最氣派的大宅院。
“橋南橋北雪杈枒,青豆傾筐向酒家。忙過小亭吹石竈,杏花如夢作梅花?!?/em>
1968年,年輕詩人郭路生(食指)從北京插隊汾陽。在杏花村,他寫下《相信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