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金融如何走出“治亂循環”怪圈
“行業里的人總是把高利率想象成一堵墻,只要靠在上面,就能夠用高利率來覆蓋高風險,但正因為這堵墻的存在,放貸機構們既不選客戶,也不做風控,但這些機構依靠的實則是一堵‘危墻’?!?br />
“羊毛出在狗身上”,更多的互聯網金融創業公司早就看明白了,傳統金融的利差模式掙不到錢,于是開始做互聯網公司最擅長的事兒——刷流量。
“那些叫囂的通常都是已經負債累累的借款人,想要獲得更寬松的資金。把錢貸給不需要的人,不是幫他們,而是害了他們?!?br />
(本文首發于2020年8月13日《南方周末》)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1年秋,民營企業間的過度借貸、互相擔保在溫州吹出一個巨大的信貸泡沫,最終引發民間借貸危機,多家知名企業倒閉,還留下了超過千億的不良資產。
“我失敗了?!睆埢瘶蛱孤实叵蚰戏街苣┯浾哒f出了這幾個字。他搞明白這個道理,整整用了十年。
小額信貸行業都知道張化橋的名字,他是國內最早一批從業者之一——大學畢業后進入央行總行工作,而后投身證券行業,連續多年被美國《機構投資者》雜志選為排名第一的中國分析師,曾任瑞銀投資銀行中國區副總經理。2011年,他投資了四家小額貸款公司。
但從業多年之后,張化橋從堅定的自由利率支持者變成了反對者。
2020年7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關于為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其中提到“大幅度降低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民間借貸利率被24%和36%區分為三個區間:第一個是依法受到司法保護的區間,即年利率24%以下的民間借貸;第二個是不受司法保護的區間,即年利率超過36%的民間借貸;第三個區間是自然債務區間,即年利率24%到36%之間,這個區間的債務屬于自然債務,法院不反對,但如果提起訴訟,法院不會保護。
如果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下調,高利率的放貸者資金將得不到保護。
民間金融在中國已數度起落,它仿佛一塊磁石,永遠牽引著最聰明的資金伺機涌動,但繁華過后,又總是一地雞毛。
高利率是一堵“危墻”
一切始于2008年,為應對金融危機,大規模金融支持計劃出臺。同年5月,央行和原銀監會共同下發《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那時談起民間信貸,人們還總是將其與“高利貸”“黑社會”等負面字眼聯系在一起,意見的出臺,讓民間信貸首次站在陽光之下。
市場資金充裕,政策也支持,此后三年間,近4000家小貸公司在全國范圍內落地開花。小貸的異軍突起不難理解,當時國內銀行的貸款服務對象始終以國企和大型民營企業為主,眾多的小微企業缺乏抵押、擔保,借錢只能通過民間渠道。
在調研了數十家小貸公司后,張化橋驚呆了,當時的銀行貸款利率為6%—7%,民間放貸利率則是26%—27%,倒一手就有20%左右的利差,“沒見過這么掙錢的生意”。
2011年,張化橋從瑞銀辭職,大手筆同時投資了四家小貸公司,其中以廣州萬穗最為知名。
和傳統的小貸公司略有不同,萬穗的貸款相當分散。一般小貸公司2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