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就是深圳人”
1980年代,基建工程兵在深圳完成大小建設工程160多項,曾創下3天建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1990年代,“深圳的港資企業吃香,因為他們能出口。直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個局面才轉變”。
“在深圳,如果你要買房,真的會很累。如果不買房,就憑工資,正常的吃喝玩樂綽綽有余?!?br />
(本文首發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張玥
一次次的產業升級,帶動了深圳一波波的人口變遷。
深圳,一座沒有深圳人的城市,也是一座全都是深圳人的城市。
四十年間,深圳“淘金”的人們換了一茬又一茬,從基建工程兵、“三來一補”的農民工,再到電子信息產業吸引來的大學生、工程師、金融從業者,一次次的產業升級,帶動了深圳一波波的人口變遷。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深圳市常住人口由1979年的32.35萬人,增加到了2006年的846.43萬人。根據2019年深圳統計年鑒,深圳市常住人口1344萬。如果加上流動人口,已有2000萬人。
站在四十年的節點,南方周末記者尋訪了見證深圳不同時期變化的深圳人,講述他們的城市故事。
1993年4月,深圳皇崗開發區,在工廠宿舍前洗頭的外來女工。
兩萬工程兵
1978年的寶安縣(深圳市前身)還是一個邊陲的農業縣,人口三十余萬。本地人多是農民,主要職業有三種:種田、捕魚、養殖生蠔。
1979年,黨中央決定建立深圳特區。由于當時深圳嚴重缺乏專業施工隊伍,中央決定派遣基建工程兵冶金系統一部前往深圳。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部隊是一個特殊兵種,應國家經濟、國防工程建設的需要而設立,組建于1966年,至1984年底完成撤銷改編。
1979年9月,一支先頭部隊奔赴深圳,將荒涼的農地變成了熱鬧的工地。1982年秋,近兩萬名基建工程兵浩浩蕩蕩,先后加入了特區建設的隊伍,并于1983年6月底全部調遣完畢。
當時的深圳,街道狹窄,建筑破舊,到處都是田地,一條像樣的馬路都沒有。時任基建工程兵所屬第19團政治處主任的張寶曾撰文回憶,剛到深圳時,發現這里白天暑氣襲人、夜晚蚊蟲成堆,一到下雨天,“人在床上睡,水在床下流”。
但基建工程兵沒有被艱苦的環境嚇倒。深圳政協網記錄,他們徹底清理了充滿垃圾、淤泥的布吉河。當時從香港過羅湖橋進入深圳,鐵路兩邊道路高低不平,十分難行。于是,基建工程兵在廣深鐵路東面修了一條平坦的市政馬路,也就是后來的建設路。
短短幾年內,市委、市政府大樓被建成。當年中國建筑史上的標志性建筑——樓高20層的深圳電子大廈,也由工程兵在15個月內建成。羅湖第一棟高層建筑“國商大廈”、深圳第一幢高檔酒家、第一座大型商場,都出自工程兵之手。
據《解放軍報》報道,基建工程兵在深圳完成大小建設工程160多項,曾創下3天建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1983年9月,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命令,兩萬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改編為深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