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過河”
任正非從國企“下?!?,就是憑著這個紅頭文件在這一年創辦華為。而后,又有了中興半導體總經理侯為貴下海創辦中興通訊。
“深圳從成立那天起就一直在過河,但科技產業不是過河,而是險灘急流,連石頭都沒得摸?!?br />
(本文首發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發自:深圳
責任編輯:顧策
華強北電子一條街,見證了深圳電子信息產業的繁榮
1984年,40歲的張乾本初次踏上深圳。兩年后他被正式借調到蛇口工業區,這一待就是34年。
第一天騎自行車到蛇口工業區上班,他就看見路邊用白色油漆書寫的十二個大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心里咯噔了一下,“這種話在內地是不能說的”。
那時,深圳經濟特區剛剛成立四年,“到處都是荒地,車過時塵土飛揚”。誰也不曾想到,這么一個地方,日后會變成寸土寸金,GDP超越毗鄰的香港,高新科技企業云集。
2019年,深圳出口總額已經連續27年居內地大中城市首位,人均GDP突破20萬元,超過北上廣。令人艷羨的是,深圳還擁有華為、騰訊、大疆等大批高新科技企業。
從當初的“三來一補”到現在的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從沒有任何自然資源加持的荒地到中國最繁榮的城市,深圳奇跡的發生,源于不斷地突破制度束縛,善用市場力量,并在每個轉型期驚險“過河”。
從計劃經濟突圍
深圳經濟特區設立伊始,最主要的挑戰是如何走出傳統觀念、計劃經濟的束縛,通過制度創新去發展更多的市場主體。
1986年,張乾本來到深圳蛇口,這里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他發覺,以往在內地生活所必需的糧票、油票、副食品票在這都不需要,三塊錢可以吃上一碗面條,“交易市場很自由”。
這是由于1984年11月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力排眾議進行物價改革,對糧食、豬肉、棉布等商品敞開供應,放開價格,取消所有票證,取消國家對糧、油、菜、肉、水、煤氣等商品補貼。深圳率先取消了實行幾十年的票證。
深圳的工資水平往往是內地的兩倍?!跋雭韱挝换烊兆邮遣恍械?,你不干就叫你回去,想來的人多得很?!睆埱菊f。
“在蛇口下班以后就能看到,來外資(工廠)打工多是女孩子?!睆埱菊f,比如三洋公司,幾乎都是女孩做裝配工。一方面女孩更細心,二是大多數女孩也曾經在工廠工作過,有工作經驗。
外商提供設備、原材料、來樣,中國企業提供土地、廠房和勞力。形成深圳早期的發展模式——“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通過聯合內地企業和吸引外商,深圳特區獲得了初期發展的技術、設備、勞動力、資金等基本要素。
但在1986前,深圳主要是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的身影極少。國營企業包括當地國企,如深圳特區發展集團、深圳賽格電子集團,以及內地國營企業、科研院所設立的窗口公司。外資則以港資、臺資為主。
市場主體單一,自然就無法激發出市場經濟活力。同時,由于經濟升溫過快,大規模的基建工程,讓深圳市政府財政吃緊。境內外媒體出現批評聲音,內地媒體批評“倒賣”,香港媒體批評“假大空”,深圳特區所面臨的輿論壓力巨大。
1986年,深圳市政府出臺了《深圳市經濟特區國營企業股份化試點的暫行規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