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大院的故事
(本文首發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又可
吳同的父母吳興華夫婦合影。
1949年,北平改稱北京,成為新中國的首都。大批干部、軍人、文教人員從全國各地匯集而來,接收了這座城市。一些大部委在狹小的內城選中了心儀的辦公場所;更多的部隊和機關單位,則把目光投向老城墻以西,建起成片的辦公樓和宿舍區,并在四周修起圍墻,一個個大院就這樣誕生了。
這些大院內衣食住行各種設施一應俱全,其中居民又都有相近的社會背景,儼然形成了一個個半封閉又自視優越的小社區,由此催生出一些不同的大院文化。
本文所講述的大院比較另類,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大院,簡稱“學部大院”,坐落在建國門外5號。
學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前身。所謂“學部”,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簡稱,隸屬中科院?!拔母铩鼻?,學部有經濟所、文學所、外國文學所、哲學所、歷史所、法學所、民族所、宗教所、語言所等14個研究單位,兩千人左右。別看人數不多,卻匯集了當時人文領域一批頂尖學者,堪稱20世紀中國文科最高學術機構。
1972年6月,學部從辦在河南的干校遷回北京。很多人由于在下放前把家里的公房退了,回來沒地方住,于是院部就安排他們和家屬住在學部大院7號樓和8號樓。我家也是其中之一,住在8號樓二層。
這是兩棟兩層的筒子樓,8號樓是過去的招待所;7號樓則是辦公樓。盡管這兩座樓質量尚好,然而用做住宅,條件卻不盡如人意。當時分給每家的只有一個12平方米的單人房間,沒有廚房,廁所和水房也都是十幾戶合用的。大院里有個食堂,設在歷史所小禮堂??商焯斐允程貌皇寝k法,住戶大多自己開火做飯。人們在樓道里支起煤氣灶,堆放廚具、餐具、蔬菜、垃圾,雜亂骯臟且擁擠不堪。到了夏天,水房又變成了洗澡間。8號樓住戶商量決定在水房門口掛塊牌子,男同志每周一、三、五;女同志二、四、六。
那時,大院中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恢復讀書、做學問。母親的老朋友顧準伯伯每天都去北京圖書館看書、寫讀書筆記。他有一個龐大的研究計劃——撰寫《東西方哲學思想史》。目的是通過研究世界史,揭示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他還指導包括母親在內的幾位中年研究人員閱讀、翻譯國外最新經濟學論文。
錢鍾書教我翻譯
那個時候錢鍾書先生的小說《圍城》尚未拍成電視劇,社會上很少有人聽說過他??稍趯W部大院,研究人員都知道他和夫人楊絳學問大,對他們敬佩有加。
錢鍾書先生則撰寫他那筆記體的鴻篇巨著《管錐編》;還與幾位學人一道將毛澤東詩詞譯成英語。這項工作始于六十年代初,后來中斷,直到從干校遷回北京才得以繼續。那時各個研究所雖然不坐班,但要求工作人員每周二、五到所里參加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