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做個書呆子!” ——潘重規先生點滴
潘重規先生是國學大師章炳麟和黃侃的杰出傳人,但其著作因為種種原因,在大陸流傳不廣。2020年5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潘重規先生的《論語今注》,我們特約臺灣云林科技大學漢學研究所林葉連教授撰寫了此文,俾便讀者了解潘先生其人其學。
(本文首發于2020年8月2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本文作者(左一)1984年與潘重規先生(右二)合影。
弘揚經學
1952年,臺灣大學法學院薩孟武教授在《臺灣新生報》發表《關于讀經問題》,文中寫道:“讀經對政治沒有好處,對道德也沒有幫助,只會妨礙國家蓬勃的生機?!备M一步主張:“政治不是靠道德,而要靠法治;統治者自己讀經,作修養之用,未嘗不可,但不必推之社會;治理人民必須用法治才行?!蹦且荒?,臺灣地區許多知名學者為經學的存廢問題熱烈地打筆仗,雖然那時候我還沒出生,但從文獻資料中,我知道潘重規教授沒有缺席這場論戰。從表面看來,薩教授是當時最大贏家,然而,幾十年后臺灣治安日益惡化的事實顯然說明,純任法治、不重道德的主張,實在大有問題。
潘教授是國學大師,一生為弘揚經學,不遺余力?!妒酚洝ぶ鼙炯o》:“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不用?!背赏?、康王承繼周公的統治策略,那是十分注重道德的年代。漢朝人相信:“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睎|漢風俗淳美,曹操礙于道德輿論的力量,甚至終身不敢篡位;宋朝司馬光特地撰文稱頌道德的力量;潘重規教授在他主持的課程規劃中,必將司馬光的《論東漢風俗》列為全校大一學生必讀的文章。唐太宗二十一年,下詔褒揚左丘明、劉向、范寧等二十一人,用其書,行其道,配享孔子廟廷,號稱貞觀之治。那是崇儒而天下大治的明顯例證。清朝康雍乾盛世,儒學也受到相當程度的肯定和發揚。潘教授對于傳統優良文化以及儒學,就是這么看待的。
清儒以來,不少學者貶抑唐朝經學,而潘重規先生頗重唐朝義疏的價值,在《五經正義探源》一文中,他說:
余嘗以為六朝義疏之學,百川并流,而以唐人正義為壑谷。蓋六朝義疏之制,實漢學之津梁;而唐人經疏,又六朝經說之總匯。唐疏之底蘊明,而后六朝之經說出。
漢朝章句之學,至六朝時期,受佛教講經之影響,始有義疏之體。唐朝為了科舉功令之需,敕令孔穎達等經師為經學編纂正義,遂成經學大一統的格局。這是自古以來經學一脈相傳的正統和主流。
章黃一脈,是正統漢學的傳承者。清朝經學,在“漢學”“宋學”對立的情況下,這條正統傳承的脈絡尤其顯得具體而明白。至少,至今國學界談到自古以來最佳的十三經版本,自非阮元主持??钡摹妒涀⑹琛纺獙?,這套著作是??碧瞥追f達等人所主編的《注疏》而成,在經學上實具莫可與京的地位。潘先生授課,必以此版本為教材,渾厚而扎實的內容,令學子們如沐春風,個個滿載而歸。
潘重規《論語今注》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
章黃傳人
章太炎、黃季剛先生,是民國初年的國學大師。1919年五四運動掀起巨大狂瀾,不少人痛批并著手摧毀傳統文化,章、黃始終秉持信念,維護優質的傳統文化,抗拒“全盤西化”的時代潮流。
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當時的總統府、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學都在南京。黃季剛先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