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孤軍的前塵往事
88師是國軍三個德械師之一,士兵訓練有素,武器裝備精良,擔負著防守閘北的重任,在淞滬戰役中損失極為慘重。官兵戰死后補充兵員,補充后再戰死,戰死后再補充,如此五次,等到湖北通城保安大隊抵達時,524團每個連只剩下七八個人,不足一個班,真可謂死傷殆盡。
因此,四行倉庫守軍主體就是湖北通城縣的補充兵,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一個廣東軍官率領著一群湖北士兵保衛上海最后陣地的故事。
責任編輯:楊嘉敏
近十年來,每年都去四行倉庫憑吊。一般都是下午去,先看一圈抗戰紀念館,然后走上西藏路橋,看看橋下平靜的蘇州河水和下游方向的花團錦簇,最后踱向西墻,默默仰望戰爭傷痕。
最近《八佰》上映,正好帶著兒子觀影后重訪戰地,發現今年的訪客多了不少——這是好事!
“勞卿擔負全責”
走進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大的八行箋,被刻在了石板上,上面是謝晉元將軍寫給妻子的家書,敬錄如下:
巧英吾妻愛鑒:日內即將率部進入滬淞參戰,特修寸箋以慰遠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蠶食,亡國滅種之禍,發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孫無噍類矣。為國殺敵,是革命軍人素志也;而軍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復門衰祚薄,親者丁稀,我心非鐵石,能無眷然乎!但職責所在,為國當不能顧家也。老親之慰奉,兒女之教養,家務一切之措施,勞卿擔負全責,庶免旅人之分心也……
謝晉元是梅州山區的客家人,曾就讀于國立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畢業前投筆從戎,報考黃埔四期,自排長積功升至營長,八·一三淞滬戰役期間升為團附(副團長),故被全國抗日軍民尊稱為“謝團長”。他本系一介書生,文字功底扎實,自不待言。 我曾以為信中這位“巧英吾妻”是他在老家娶的夫人,參觀之后方知不然,奇男子背后往往有奇女子的堅毅支撐。
謝晉元夫人全名凌維誠,是出生于上海的鎮江人,其母在徐家匯開一爿面店,供養三個女兒完成學業。凌維誠是老二,學的是音樂,大學畢業那年給閨蜜做伴娘,伴郎是個北伐軍連長,顴骨高聳,說一口難懂的廣東官話,倒也相貌堂堂男子氣概十足——“鳳凰男”謝晉元(謝晉元之子謝繼民的說法)和女大學生凌維誠便如此相識了。
謝晉元一生中三次與日軍作戰,除了一·二八、八·一三兩次淞滬戰役外,早在1928年他就率部與日軍在濟南發生沖突并身負重傷,被送往漢口療傷,一年后才痊愈。凌維誠從上海趕赴漢口照顧,日久生情,最后于1929年9月不顧家人反對,在漢口大華飯店與謝連長成婚。
謝晉元與凌維誠先后生育了兩女兩子。1936年春,駐扎在四川萬縣的資深抗日軍人謝晉元奉調抵滬,便裝偵查日軍布防情況。他深知中日必有一戰,上海遲早將陷入戰火,說服妻子從上海舉家遷往他的老家——位于粵閩贛交界山區的廣東省蕉嶺縣,一是因為那里群山環繞,相對安全,二是謝晉元兄弟二人,兄長已亡故,無人照顧家中父母,只能委托太太盡孝。
這也就是他信中所說的:“門衰祚薄,親者丁稀”……“老親之慰奉,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