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那個黑洞——三年鄉村支教所悟
單親家庭的小孩,很容易將父母離異的事實錯誤歸因為自己,總擔心失去父母的愛,因此活在自責、自卑乃至恐懼不安中。外在各種不可理解的行為,其實都源于心中那巨大的黑洞。對癥閱讀,其實也是一種疏導和鞏固,一種療愈和重構。
責任編輯:溫翠玲
一支教老師在給同學們上英語課。
眾聲喧嘩的時代,哪怕最簡單的常識,要住進心里,也要撞無數南墻,才能裂開一道縫,讓光可以照進來。
四年前,將兒童閱讀課程化、教育戲劇、綜合實踐課程一一嘗試后,帶著強烈的挫敗感,我離開原單位,開始三年的支教生涯。當時那天真的理想主義者,才轉身,就撞上現實更堅硬的墻:班級36個小孩,留守5個,單親5個,心智障礙2個,還有無法固定的流動兒童以及學習障礙者。后來才知道在農村學校,這并非個例。
怎么辦呢?怎么辦???行到水窮處,反倒就地扎根,用地下的根須去探索腳下那漆黑的土地。
第一次見小宇,無法避開他那常年拖著的鼻涕,總是低頭不說話,看人的眼睛如壞了的燈泡,閃一下,迅速熄滅。第一次家長開放日,下課時他姑姑驚慌失措地找我:“汪老師,小宇在學校怎么是這樣的?我完全不敢相信!”我不明白她為什么這樣說,她倒豆子似的將小宇的過去傾倒在我眼前。
眼前,一次次斷片:小宇兩三歲時父母分開,媽媽帶著哥哥遠走他鄉,爸爸將他留給爺爺奶奶外出打工。一輩子守著莊稼地的老人,覺得孩子沒爹沒媽的可憐,將溺愛當成疼愛,結果孩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