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輩們“極度勤儉”,后浪們超前消費,70后夾在中間
我們以為的“自找苦吃”,在他們看來卻是“自得其樂”。我們父輩的“勤儉節約”,帶著基因刻在他們身上的印記與前半生貧窮、拮據生活的習慣性反射,并且實際上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責任編輯:陳斌
一食堂里,餐桌上擺放的提示牌。
前些天,歷史學者張宏杰發微博感慨:“我舅媽是老一輩勤儉節約的典型代表,一滴水都不會浪費。所以請她吃飯很痛苦。不光是我們,連表弟請叫她到外頭吃飯,都非常生氣,總是一邊吃一邊算,這個菜自己做是多少錢,說飯店太黑心。唯有一種情況下很愉快,那就是騙她這頓飯能報銷。這樣她就會點很多菜,然后兩手各拎著四五個打包的餐盒快樂地回家。平時要勸她出去旅游,也是難比登天,她舍不得花孩子的錢。同樣唯有告訴她,這次旅游是對方業務單位安排接待的,一路吃喝路費都由對方報銷,舅媽才會玩得分外開心?!边@條微博引來熱議。
張宏杰與我同齡。如果讓我們這些70后寫一部“那些年對父輩說過的善意謊言”,定然不缺素材與讀者。我們對父輩最常造的假,是把買給他們的衣服的價格直接少說一個0。即便如此,他們也會低聲嘆息:衣服穿不掉,浪費錢!
兩代人太不一樣了。消費觀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