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定從事這樣的工作——錢永健和他的科學豪門家族
“我父親得的是胰腺癌,診斷出6個月后,他就去世了。這是一種可怕的癌癥?!?他說,“我總是想在職業生涯中做一些與臨床相關的事,如果可能,癌癥是終極挑戰?!?
美國西岸時間10月8日,錢永健家的電話響起。正是凌晨2點20分,驚醒的錢永健拿起話筒,得知他與兩位科學家——日裔的下村修(Osamu Shimomura)和美國的馬丁·沙爾菲(Martin Chalfie)共同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我既感到意外,又不意外。”錢永健如是形容自己的獲獎心情。這天早晨,他仍然騎自行車到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實驗室上班,下午去學院開會。但諾貝爾獎得主這一新身份帶來的變化使生活無法再如常繼續。從這天開始,他有了一個新任務——出席校方為他安排的多場新聞招待會。
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人們歡騰雀躍。一家兩代三個院士,中國導彈之父和諾貝爾獎得主的光環,使這個“科學豪門”的家族故事成為國人口口相傳、媒體爭相報道的傳奇佳話。
錢永健的解釋是:“每個人都從父母那里遺傳點什么,我大概繼承的就是當科學家的基因。”
錢永健和他找到的各色熒光蛋白
錢永健和他實驗室的同事、學生在一起 圖/加州大學
一代人的兩種命運抉擇
“我不是中國科學家,我從小在美國長大。”錢永健獲獎之后的言論,給很多興奮的中國愛國分子澆了一盆冷水。畢竟,這個剛摘得諾貝爾殊榮的人,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
錢家祖籍杭州,是江浙地區頗有聲望的家族,據家譜記載,他們是吳越國王錢镠的后裔。
清朝末年,一支留在杭州的錢氏傳到第32代,是為錢永健曾祖。曾祖以經營絲綢為生,膝下兩子——錢學森的父親和錢永健的爺爺。在西方現代科學和民主思想的熏陶下,兒孫們開始投身科學界和知識界,并迅速嶄露頭角。
錢永健的父親錢學榘出生于1915年。少年時因家道中落,一直由錢學森的父親資助讀書。這一對年齡相近的堂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