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數據壟斷是市場自發的結果嗎?
作為新興行業的互聯網產業,在行業集中度提高的速度方面令人驚駭。傳統行業上百年才形成的行業集中度提高,在互聯網產業的部分行業中只用了十幾年、二十幾年就走完了
(本文首發于2020年8月2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互聯網提供的公共服務給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購物找網購,吃飯有外賣,連水電煤費用都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完成。功能多樣、無所不包的網絡世界讓人亂花迷眼,可是仔細一看,選擇卻是如此有限。隨著行業集中度的提高,眼花繚亂的各類應用背后卻只有幾個巨人可供選擇。
在中國,阿里系和騰訊系的龐大身影無所不在,看似紛繁的選擇大都不外乎非此即彼的二選一。新冠期間的健康碼便是如此,這一技術門檻不高的公共服務項目卻只有兩大平臺提供,令人感慨?;ヂ摼W巨頭承包人類生活的時代近在咫尺,應該歡呼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還是擔心寡頭瓜分市場帶來的壟斷陰影?
市場壟斷向來是經濟學研究的熱點,也是市場參與各方關注的敏感點。傳統經濟學理論對壟斷的關注主要是價格操縱帶來的壟斷利潤。常見的反壟斷理論認為大型企業可以通過價格戰等方式排擠競爭者,在占據主要市場份額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