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測伴侶關系質量?
一項對伴侶關系的大型研究表明,伴侶的個人特征并不總是能夠預測伴侶之間關系的質量。選擇是一時的,相處則是長期的,跟外人看起來普遍覺得更優秀的人在一起,不一定就更幸福。
(本文首發于2020年8月2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對于預測伴侶關系質量而言,最穩定的個人特征預測因子是生活滿意度、消極情緒、抑郁、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
從古代的“門當戶對”,到今天一些人的“有房有車”,婚姻經常被放置在可量化的物質化標準中去衡量;從“才子佳人”“郎才女貌”到“高富帥”“白富美”,對理想愛情的評價總是會衍生出一些簡單的原則。雖然實際上影響浪漫關系和婚姻關系的因素有很多,但人們往往會更多地受到父母和朋友的愛情、擇偶經驗的影響,而突出強調其中某些部分,透過這些古老的和身邊的過往經驗,盡力指引自己的伴侶關系選擇,以確定自己找到的是那個對的人,會有一個幸福的未來。
對大部分人來說,伴侶關系的總體質量就是將來驗證選擇對錯的依據以及追求關系提高的目標。然而,最近一項對浪漫關系的大型研究表明,伴侶的個人特征其實不太能預測自己與伴侶之間關系的質量。
“你建立的關系比你選擇的人更重要?!边@項研究的主要參與者、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心理學家薩曼莎·喬爾(Samantha Joel)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覺得這項研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關系質量完全取決于關系動態本身?!?/p>
更優秀不一定更幸福
這與大部分人的日常經驗存在一定出入。在實際生活中選擇伴侶時,不少人已經習慣于用“年齡”“學歷”“收入”“社會地位”等個人特征的指標去研判一個人是不是足夠優秀成為自己的伴侶。而最新研究的發現卻意味著,這些個人特征指標在預測未來伴侶關系質量上可能并不可靠。
跟外人看起來普遍覺得更優秀的人在一起,不一定就更幸福。這項關系研究致力于探究兩個問題:一個是在多大程度上,人們的關系質量是可以預測的,再者是,究竟哪些指標能穩定地預測關系質量。
為此,研究者們廣泛地收集了關于伴侶關系長期研究的數據集。這些數據來源不同,但都包含了伴侶雙方的信息,在長期研究中,至少包含了兩次的數據收集,且每次收集都有伴侶關系滿意度的數據。這些遴選條件使研究者也可以探索伴侶們關系的變化。這一研究2020年8月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最終共有43個長期伴侶研究的數據集入選,包含了1.1萬多對伴侶的樣本,收集了關于伴侶的2400多種指標。這些測量的指標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描述個人特征的,這是平時人們比較直觀地會考慮到的,比如一個人的年齡、收入、健康等等;另一類是描述關系的,問的是伴侶們在現在關系中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