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健康傳播的密鑰——
醫學健康傳播,需要醫生、媒體和社會各界的持續努力。
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公眾對于醫學健康的關注前所未有地聚集。但由于醫學的高門檻,太專業的內容不易讀懂,過于嚴謹地羅列可能性又很容易放大公眾的恐慌情緒。所以對臨床報道和相關的專家來說,如何去完成專業客觀并且有深度還能利于公眾公眾理解和傳播的健康科普內容,是醫學從科普走向傳播的關鍵一步。
2020年8月,由南方周末報社與紐迪希亞聯合主辦的“健康留聲機”醫學健康科普培訓會在天津和南京兩地舉辦。兩場培訓會分別邀請了在醫學、健康傳播、自媒體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嘉賓為醫生學員們分享醫學健康傳播的知識,從運營健康自媒體的基本知識到實踐體會,全面剖析如何將健康傳播與大眾緊密聯系。
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清華大學醫學碩士顧中一以《健康圈“好好說話”,如何正確地與公眾溝通》為題,分享了在運營健康自媒體時,如何將艱澀難懂的醫學語言轉化為易于吸收的公眾溝通語言,并且根據不同平臺的調性調整自己的內容框架與亮點創意。
作為熱門健康醫療博主,顧中一在微博擁有474萬粉絲,他強調健康科普需要“落實讀者的訴求”。醫生面對的是病人,而健康博主面對的是大眾,兩者的關注點有所不同,一對一的針對性溝通關系被打破,選題的時候要跳出自身思維的限制,尋找大眾想了解的真相。
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清華大學醫學碩士,科學傳播副高職稱 顧中一
提及選題問題,顧中一指出:“在選題時有一個簡單的思路是首先想一想你的聽眾是誰?他們為什么看你這個東西?他是想聽你說一遍這個知識,還是只想聽你復述一遍新聞,還是希望你給出建議?你的建議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在內容傳播個性化、精細化制作方面,今日頭條健康內容運營經理王敬霞給出了一些專業的指導。她從今日頭條與抖音兩大產品的內容推薦機制入手,講解了頭條系產品健康科普的主要玩法。
頭條系的亮點在于個性化推薦,它會有“千人千面”的效果,根據用戶、內容、興趣度、匹配度制定標簽進行內容的推薦?!案鶕煌^條系產品的特點,在制作健康類科普內容時也需要注意調整自己產出的方式?!?提到內容制作,王敬霞也從專業角度給出了建議,“除了結合熱點、標題抓人等常見方式,也可以利用APP內的各項功能?!?/p>
今日頭條健康內容運營經理 王敬霞
關于如何做好一個科學自媒體,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云無心從讀者視角和成功案例,拆解了耕耘科普自媒體的三大要素——時機、內容與互動。
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 云無心
“要全面、綜合、來源可靠?!碧岬娇破諆热莸暮Y選,云無心博士提到了三大要素,“比如說科普一種疾病的發展,需要從目前對于這個病的治療方法、適用藥物的優缺點開始講起,在此基礎上談及最新的藥物和文獻提供了什么樣的選項,最后還需要講到監管的角度,才能算全面、綜合、來源可靠?!?/p>
多平臺帶貨達人、小紅書博主月醬
小紅書博主月醬從自身的經驗出發,梳理了博主從人設定位到直播準備中的要求。內容上,博主在直播時需要迅速輸出核心觀點,讓觀眾覺得收到干貨,有短時間的獲得感;也需要抓住痛點,能夠引領觀眾的情緒,讓他們得到情感共鳴。
在今天,健康傳播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宣傳階段。從社會動員、商業廣告再到今天的健康傳播它影響人們的認知,也改變著人們的行為。
清華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蘇婧
清華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蘇婧說:“健康傳播是有關健康知識、信念與行為建議的流動,以及通過信息流動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strong>
這種社會關系也隨著中國互聯網與融媒體生態變遷而演變。這種演變基于KAP理論模式,從知識入手,建立態度,最終影響行為,而我們現在已經處于用健康傳播影響行為的階段。用場景導向與對話精神,結合數據思維,KOL、企業、政府都成為了傳播的關鍵出發點。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也指出,健康傳播最后的落腳點,是行為的改變。
他舉例說:“如我希望你合理的飲食,加強運動,方法不是我天天告訴你你該運動了,趕緊去運動去。而是我把我的一些經驗或者我掌握的一些信息告訴,你自己聽完之后覺得我得去運動。我不強迫你,你自己作出一個合理的一個選擇,合理的決策?!?/p>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
鐘凱同時提到公眾常見的認知偏見。比如因為廣告和旅游業經常被夸大宣傳的長壽村。大家認為是飲食習慣導致了村里人比較長壽,事實上他們平時吃的很差,長壽的秘密其實是沒有身份證或者假身份證無法考證年齡,而不是風水習慣等等。
嘉賓分享完成后,參與的學員分組合作完成了小組作業。他們是來自全國各地知名醫院的醫生,其中不乏年初援鄂的醫生。疫情逐漸散去,醫生們的步伐未曾停止,醫學健康傳播也需要醫生、媒體和社會各界的持續努力。
作為本次活動的聯合主辦方,紐迪希亞始終以"領導先進醫學營養,推動疾病完美治療"為己任。同時,紐迪希亞也不斷致力于推動健康傳播的開展,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能提升中青年醫生在公共健康科普方向的能力,讓專業醫學知識落地,從而讓公眾掌握健康知識、變被動治療為積極預防,助力“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