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中國》導演王圣志:四十歲以后我才懂得怎么拍片

“你看《紅樓夢》,曹雪芹他不但能夠理解大小姐,也能夠理解丫鬟的苦處,甚至他能夠理解壞人。這種人跟人之間的共情,理解一個人的能力,才是做導演最重要的,如果缺乏這些東西,拍不了紀錄片”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楊靜茹

圖/受訪者提供

三十而已,說得容易。提到村上春樹29歲才寫第一篇小說時,誰的語氣里不是帶著大器晚成的惋惜。在聽一套知識付費課程就號稱能摸清一個行當、學會一個技能的推崇快速入門而不再強調穩扎穩打的當下,很少有人像導演王圣志一樣能夠認清并愿意承認自己在干了半輩子的行業里依然業余得很。

40歲之前,聽到別人叫王導,他心里不安,不敢接話,回答說,還是叫我名字吧,叫我王圣志?,F在稍微好一點,人家叫王導,他難為情地“哎呀”一聲,算是答應。

拍了近二十年,直到近一兩年拍出《早餐中國》和《文學的日?!?,王圣志才算真正進入公眾視野。出名與否、播放量多寡,倒不是他心中的評判標準,重要的是,“我跟你說,真的要經過好多年,我40歲以后才懂得怎么拍片,怎么樣說一點人話,怎么樣讓拍攝對象放心下來,用真誠的一面對待鏡頭?!?/p>

在他的經驗總結里,懂得體悟人情世故以及捕捉真情流露,遠比專業知識重要。團隊里的年輕導演們參加培訓,被告知要摒棄以往書面化的采訪腔調,學習以老友的心態去拜訪,先關心對方的煩惱。王圣志不會指定他們去看哪些紀錄片,但每月都會推薦一兩本書,有時還給他們上短篇小說課,或是古典音樂課。書單包括舒國治的《臺北小吃札記》《水城臺北》;在美國的華人劉震慰寫的《故鄉之食》;王占黑的《街道江湖》;海明威的短篇小說等等,比起專業的美食書,臺灣音樂評論家焦元溥的古典音樂入門書《樂之本事》等雜書和短篇小說居多。

看書從短期來看,不會直接作用于拍片,但王圣志相信,書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反哺影像。通過《三言二拍》《老殘游記》這類世俗小說,實際上是要打開一種眼光,成為一個看得見的人,而不是有眼無珠,熟視無睹。他又一次提到《紅樓夢》,“劉姥姥帶著板兒第一次進大觀園,進賈府之前,兩次扯了板兒的衣服,把他身上衣服扯平了。就這么一個細節,我們都覺得無比美好。拍片其實就是拍細節?!?/p>

“看得見”之后,會發現所謂的生活的美好其實都在身邊,所謂的細節都是自己常識里面習焉不察的東西?!岸颊f成都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這是一個概念,你要用細節表現,你要能看得見樹下一排打牌打麻將的人,看得見邊賣水果邊樂呵哼著小曲的阿姨。如果看不見的話,你盡管知道成都是一個休閑城市,可是跟福州、北京有什么差別嗎?你每天走過街道無數遍,可是當你從書上獲得了街道的歷史,你再去走這條路的時候就不一樣。所以我們很強調從文學里面,從書本、小說這些里面去吸收東西?!?/p>

《早餐中國》火了之后,好些團隊找到總策劃、同時也是王圣志入行以來的師父洪雷,說也想拍一個類似的片子,洪總你幫忙看一看。洪雷看完后總是不免苦笑,不知道該如何讓對方明白,打動人的并不是短視頻的形式或是加花字等綜藝手段或是五花八門的食物本身,真正能讓他們從美食類紀錄片中脫穎而出的,正是那些旁人容易忽略的細節,那些通過一點一滴的微妙鏡頭傳遞的人情,是多年經驗沉淀下來的、更快找到情感共鳴點以及更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抽煉出有價值的東西的能力。

洪雷依然清晰記得好些這樣的細節,“比如有一集是爺孫三代,爺爺站在早餐店門口抽煙,他的兒子、就是父親這一輩,跟他說話,說著說著突然發現他坐著老爸的凳子,連忙站起來。這種東西是很微妙的,平時可能你看素材就放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