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感染案例頻現,自然免疫撲朔迷離
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中國香港和美國內華達州報告的兩例性質不同的再感染病例,讓自然免疫力到底能維持多久的問題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責任編輯:朱力遠
8月26日,人們在美國紐約中央公園散步。
隨著大流行時間的持續,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更多特點被發現。繼2020年8月25日香港大學研究人員報告稱發現了世界上首例新冠再次感染案例后,荷蘭、比利時也傳出有再次感染的案例。8月27日,美國內華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預印本網站SSRN上發布了一項案例研究,稱當地同樣發現一例新冠康復后再次感染的案例,而且再次感染后不僅出現了發燒、頭疼、咳嗽、腹瀉、惡心等常見感染癥狀,隨后還出現缺氧,情況嚴重到被送進急救室。
這讓再次感染的風險問題引起科學家們的特別關注。此前2月,在新型冠狀病毒還未全球流行時,中國多地就出現有感染者出院后又測出陽性的情況,引發人們對復陽案例的困惑:是再次感染復發還是出院標準有漏洞造成的假治愈?
在3月初發布的第七版試行診療方案中,除了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和肺部影像學顯示癥狀的好轉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解除隔離和出院的標準中還將“兩次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精確表述為“連續兩次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釆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
在隨后對復陽案例的追蹤分析中,專家一般認為復陽案例是病毒未清除干凈或檢測時采樣部位不同造成的檢測結果差異,比如下呼吸道的病毒通常比上呼吸道多,更可能檢測出陽性,而由于糞便中可能的病毒殘留,感染治療后期,肛門拭子比咽拭子更可能呈陽性。
但是,美國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