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案宣判背后,揭秘 “微信解封”暗鏈
按照微信要求,需要邀請符合條件的微信好友輔助,才可以解封,由此孕育出一個龐大的灰色產業“微信解封”。
南方周末記者在廣州部分地鐵口曾目睹過類似的情形。一群年輕人打出幫忙掃描“支持創業”的口號,送出一些小禮物。一掃碼才發現根本不是關注公眾號,而是彈出“微信輔助”的對話框。
截至2020年4月8日,短短幾個月時間,工作室相繼解封了3315個詐騙微信賬號,涉及詐騙案件300多起,其中有立案的12起詐騙案件中,被害人被騙總金額就高達96萬余元。
責任編輯:張玥
首例“微信解封”入罪案,宣判現場。
2020年8月27日,全國首例“微信解封”入罪案,在杭州市江干區法院宣判,法院以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判處該案被告人高某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一萬元,被告人張某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并處罰金一萬元。
根據江干區檢察院公眾號描述,高某和張某是兩位大學生,原本要在今年畢業,卻因為從事“微信解封”鋃鐺入獄。微信解封過去是網絡兼職中最主要的業務之一,高某也承認“他們的大學兼職群中,目前還有不少學生都在做這樣的兼職”。
作為第一國民軟件,微信也是諸多違法犯罪活動的案發現場。為了打擊犯罪,微信會對異常微信號進行封禁,最嚴重的將永久封禁。按照微信要求,需要邀請符合條件的微信好友輔助,才可以解封,由此孕育出一個龐大的灰色產業——“微信解封”。
廣州地鐵站內,人潮擁擠。在地鐵站打出“支持創業”口號、請求掃碼的年輕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