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式臘味的北方之魂

從黃土高原到珠江江畔,天下歸宗的汾酒清香與海納百川的嶺南文化相遇,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融合、創新,共同向世界傳遞中華文明的魅力。

廣州,中國的南大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主埠,這座城市在一千多年間容納了八方來客,不同的語言、美食和文化在這里交流融匯。

在廣州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燒臘店,柜臺里掛著晶瑩油亮的燒鵝、叉燒、臘腸等,配上軟糯的米飯和綠油油的菜心,做成碟頭飯或煲仔飯,便成了一道簡而不陋的美食。燒臘是粵菜廚房體系獨有的一個架構,尤其折射出廣州濃厚的商業文化,以及人們對美食的孜孜追求。

清乾隆年間實行“一口通商”后,廣州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港口。耗時的烹飪方法無法適應往來商客快節奏的飲食需求,于是古已有之的“燒”和“臘”被推上前臺,注入了都市快餐的新意涵。燒臘是預先備好的食材,成菜迅速,坐下即食,無論是遠道而來的外地商人,還是打拼奮斗的工薪族,都能在這里找到來自食物的慰藉和力量。

燒臘滋養了廣州的流動與開放,它本身也是這種文化的產物。因為這種南粵特色的飲食,卻具有北方的“基因”。燒臘中的脆皮乳豬、蜜汁叉燒和各種臘腸臘味,都有一味不可或缺的配料,那就是山西汾酒。 

臘味老字號的秘方 

汾酒用于廣式臘味制作,至少可以追溯到一百三十多年前。清光緒年間刊行的《美味求真》是罕見的保存至今的粵菜老菜譜,記錄了廣州及周邊地區180道菜的做法。其中11種臘味制品都用汾酒做配料,作者形容這樣做出來的臘味,味道“甘香”。

民國時期,臘味制作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1903年,廣州最早的臘味老字號“滄洲?!遍_張,從此廣州漸形成滄州棧、八百載、皇上皇等幾家臘味生產大戶。到新中國成立前后,廣州大大小小的臘味店,光是數得上名頭的就有30多家,行業不大,競爭卻十分激烈。 

1939年,“八百載”臘味店開始經營。為了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打開局面,老板謝柏特地從臘味之鄉中山黃圃鎮請來兩名師傅,獨創出“香化鴨膶(肝)腸”。取新鮮鴨肝與三七開肥瘦的豬肉混合,特用上好的山西汾酒進行腌制,入口酥化,香味濃郁。當時的電臺廣告稱:“‘八百載‘太上皇臘腸,有風味,有肉味,有香味,蒸熟不會縮,食過返尋味”。由于選料上乘、制法講究,香化鴨膶腸很快成為店里的招牌貨,港澳甚至國外顧客都慕名前來購買?!鞍税佥d”從此站穩了腳跟,成為廣州臘味名店。 

或許因汾酒太名貴,并非所有的廣式臘味都用汾酒制成,一般只有講求選料的老字號才舍得用汾酒。據“皇上皇”分店經理葉?;貞?,新中國成立前廣州的臘味制作,大戶大多選用外省運來的汾酒或玫瑰露酒,而中小戶一般用高度的本地米酒。汾酒老廠長常貴明曾說,“皇上皇”的老板“一張口就要我供50噸汾酒”。

在廣式臘味的另一個發源地東莞,汾酒與臘腸有著更奇妙的淵源。

據說南宋時期,山西杏花村呂氏家族的一支南遷廣東。呂家世代始終不忘祖籍,經?;厣轿靼葑?,并以汾酒為榮。到了清末,其后裔東莞高埗人呂佳制作臘腸時也以汾酒為原料,讓酒香、咸味和甜味恰到好處。 

由于呂佳身材矮小,挑著臘腸沿街叫賣時,臘腸常拖在地上,其妻子提議將臘腸改短。這種又粗又短的臘腸被人們稱作“矮仔腸”,如今傳到第四代,依然堅持采用六年以上的高度汾酒,成為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記憶中的味道

對廣東人來說,臘味的香氣往往意味著家的溫暖。過去每到秋冬,家家戶戶門前、陽臺上都掛著自家做的臘腸臘肉,曬出來的油,一滴一滴落在地上,瘦肉漸漸變成玫瑰色,肥肉則凝成如玉的白色,香味一天天濃起來,團圓的日子也一天天臨近了。 

酒香、臘味香、醬油香共同組成了廣式臘腸獨特的香氣,即行話所謂豉味、風味、香味俱全。上好的臘味一蒸出來便有淡淡酒香撲鼻,入口細嚼慢咽則滿嘴香醇。

酒在臘味制作中起到殺菌、去腥和提香的作用?,F代食品工藝研究表明,酒對廣式臘腸的風味有著最顯著的影響。臘味用酒的酒精度要在50度以上,還須透明清澈,無沉淀雜質,氣味芳香醇正。

汾酒從釀造初期對地缸的清洗殺菌,到發酵過程中隔絕雜菌,再到蒸餾出酒時的“二次清”工藝,都力求排除各種雜味,從而保證酒體的清澈純凈。這種工藝形成于唐宋,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汾酒經過長達28天的發酵。較長的發酵期中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產生清香型白酒所富含的乙酸乙酯、乳酸乙酯等芳香物質。一般白酒的乙酸乙酯含量僅為7.5毫克/毫升,而汾酒高達305.9毫克/毫升。乙酸乙酯濃時呈蘋果、香蕉香,稀薄時呈梨香。氣相色譜-嗅聞分析顯示,這種復合的水果清香,正是廣式臘腸最突出的香氣。從風味的角度看,汾酒可以說是廣式臘腸的靈魂所在。

得益于時間的魔法,汾酒和臘味在耐心等候中轉化成美味。28天的發酵釀成了汾酒,而汾酒入肉,在陽光和風的催化下又變成臘味。這種味道保存了歲月之中的生活和記憶。這是時間的味道,團圓的味道。 

酒香飄萬里

大量史料表明,晉商走到哪里,就把汾酒和汾酒的生產技術帶到哪里。從山西傳入陜西、四川、貴州一線,便誕生了鳳香、濃香、醬香型白酒;傳入河北、山東、天津、內蒙古、東北,便形成了北方“老白干”白酒的風格。汾酒的傳播奠定了中國各地的白酒格局,因此成為中國白酒之祖庭。

廣東當然也是晉商的活動范圍,尤其是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時期,具有早期銀行屬性的山西票號興起。作為商品經濟最發達地區和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廣州、佛山曾經晉商云集。在各大商埠中,山西票號最早設分莊于廣州。從乾隆到道光,晉商在佛山的商號至少有一百多家。 

晉商不僅助長了廣州的貿易,也把汾酒帶到廣東。在佛山,山西汾酒是晉商的主要商品,而據屈大均《廣東新語》,清初以汾酒作酒基的竹葉青酒就已行銷廣東。

民國時期廣州華洋雜處,商業的興旺帶動了宴請之風。廣州酒樓以陳設之優雅,裝潢之精致而冠絕中外。當時高級酒樓的一等房的消費相當于普通工人月收入的幾十倍,因此粵菜成為“高檔”的符號。據民國學者胡樸安《中國風俗》,在這樣的高檔酒樓中,山西汾酒特別受歡迎。

廣東華僑遍及世界各地,粵菜因而具有中國其他菜系無法比擬的海外影響力。某種程度上在外國人眼中,粵菜就代表著中國菜,正如汾酒也代表中國酒一樣。自從1915年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甲等大獎章,汾酒便作為中國白酒的代名詞,舉世聞名。

當南方遇見北方

精致的粵菜是南方菜的代表,而說起北方菜,人們一般都會想到“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 粗獷豪放??傮w而言,南方菜精細、清淡,北方菜粗獷、重咸,南方細酌品酒,北方颯爽豪飲。

不過,這只是一個方面。事實上,汾酒故鄉的山西菜也有清淡、鮮嫩的一面??v貫全境的黃河、汾河提供了龍門鯉魚等豐富的河鮮水產。南部的臨汾、運城地區,菜品以海味為最,口味偏清淡;北部五臺山一帶的信眾中則流行素簡清淡的齋飯。

此外,由于元明清以來中國政治中心的北移,北方也產生了用料、做工精細的宮廷菜、官府菜等,使得北方菜既粗獷,又精細,既有“大塊吃肉”的豪邁,又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精致。

這就不能不說到山西的“莊菜”。為伺候東家掌柜、招待客商政要,山西的富商巨賈從各地聘請名廚,形成了選料考究、制作精細的內部專供菜肴,莊菜不僅講究火候、色澤、造型,還強調養生保健。而汾酒作為晉商會館中聚餐宴席必備的美酒,與精致的莊菜共同彰顯了山西飲食文化中富貴莊嚴的氣派。

山西“莊菜”吸收了魯、豫、滬、川等南北烹飪之長,既具獨特的當地風味,又有廣泛適應性。這與“北菜南漸,洋為中用”的粵菜不約而同。山西票號走南闖北,而廣東港口吐納八方,二者都具有靈活開放的商業精神。在人員、貨物、金融的流通中,南北的飲食、文化也得到交流和融合。 

共通的飲食特點和精神氣質,使得來自北方的汾酒,與嶺南文化一拍即合。 

汾酒不僅造就了廣式臘味,還成為整個粵菜偏愛的素材。從脆皮乳豬、蜜汁叉燒,到園林香液雞、和味蜆蚧、糖醋咕嚕肉,許多粵菜名肴中都有汾酒身影。嶺南夏長,故粵菜力求清淡。清香純凈的汾酒與講究清、鮮、嫩、滑、爽的粵菜相配,正好清爽合宜。

無論是晉商還是粵商,做生意需講誠信,還要克服地域限制、打破流派偏見,伴隨他們通達天下的,是汾酒。汾酒如酒中君子,其清香、清澈、純正,正如君子的高風亮節,象征著仁中取利的儒商精神,踐行著守信譽、講仁義的文化傳統。

從黃土高原到珠江江畔,天下歸宗的汾酒清香與海納百川的嶺南文化相遇,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融合、創新,共同向世界傳遞中華文明的魅力。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