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醫保怎么改?專家全面解讀
按2019年參保人數3.29億計算,人均個人賬戶累計結存積累額僅在2500元左右,“即使有的個人賬戶能夠完全積累下來,一旦發生大病這點資金也于事無補,看幾次感冒就沒了,還是要靠統籌支付?!?br />
我國職工醫保住院率從2012年的13.5%上升到2018年的18.3%,而在歐洲一些老齡化嚴重的國家,職工住院率也在10%以下。為改變住院率畸高、門診支付待遇較低的現狀,多地開展了個人賬戶制度改革與門診費用統籌的探索。
通過個人賬戶改革騰挪出的資金規模在每年2000億元左右,遠不足以覆蓋所有職工都去大醫院門診所需的報銷費用?!拔覀兿M?0%的門診應該在基層解決,但基層醫療機構有沒有能力提供老百姓認可的醫療服務?”
(本文首發于2020年9月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事關3.29億參保人群的職工醫保制度正迎來一場全局性的變革。
單位繳納的醫保資金不再劃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醫?;饘ⅰ翱s水減半”……事關3.29億參保人群的職工醫保制度正迎來一場全局性的變革。
2020年8月26日,國家醫保局官方網站發布了《關于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兑庖姼濉放兜亩囗椄母锎胧?,被業內專家視為邁出重要一步,但亦引發參保職工擔憂。
有網友計算,按照《意見稿》的改革方案,一位月均收入1萬元的上海白領,每年的醫保個人賬戶累計基金約由4800元降至2400元,認為“這屆年輕人要互助共濟弱勢群體和老年人,壓力有點大”。
“如果參保人只關注到個人賬戶規??s小,是比較片面和淺層次的理解?!敝袊鴦趧雍蜕鐣U峡茖W研究院研究員王宗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減少劃入個人賬戶的基金主要用于支撐健全門診共濟保障,為有疾病負擔的人群提供更完善的保障。
“其實是一種福利置換,但沒辦法做到一對一的對等,年輕人、健康人群是可能感到短期利益受損,但誰又能保證自己永遠不生病呢?”王宗凡說。
個人賬戶資金,“躺在賬上花不出去”
“邁出這一步不容易?!蹦祥_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是“歷史遺留問題”,至少十年前,學術界、地方醫保部門即在研究、探索改革方向。
1998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正式確立了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住院費用主要由統籌基金支付,門診、藥店等費用主要由個人賬戶資金支付,也被稱為“統賬結合”模式。
彼時,職工免費醫療的福利制度轉向個人也要交費參保的社會保險制?!霸O計個人賬戶,實際起到潤滑劑的作用,激勵職工參保意愿——錢會存在個人賬戶里自己生病時使用,或者留著以后年老時用,但實際上它不符合保險的互助共濟原則,沉淀的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蓖踝诜舱f。
限于當時社會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醫保部門經辦、管理醫保資金能力有限,只能先保住院的“大病”,將門診“小病”、藥店費用留給職工個人賬戶支付。
這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狀況:個人賬戶沉淀資金的結余越來越多,且逐年貶值,成為不合理的閑置資金。根據國家醫保局《2019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當年職工醫保的個人賬戶當期結存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