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文明邏輯 ——觀平山郁夫“絲路寶藏”特展隨想
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在今天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建立起了“極東亞歷山大城”。不久,他罷戰西歸。直到公元前119年,張騫從東方而來。這條亞歷山大已走完90%的道路,終于在時隔200年后,被漢武大帝的使者“鑿空”。博望侯與大力神后裔跨越歷史的最終握手,成就了我們所熟知的“絲綢之路”。
事實上,廣義的絲綢之路并非只是一條簡單的線路,而是一張古代中國往來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網絡。
(本文首發于2020年9月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平山郁夫收藏的犍陀羅佛陀頭像(公元2-3世紀)
1966年盛夏,如銀的月色拂過安納托利亞高原一個叫依稀拉拉的荒僻村莊,這個只有三百多人的村子很早就進入了夢鄉。唯獨一座洞穴式土屋里還有一絲微弱的油燈在搖曳。雖然夜已三更,但這位臨摹了一天土耳其拜占庭石窟的遠來畫客卻毫無睡意。
作為東京藝術大學中世紀東方遺跡調查團的成員,這個叫平山郁夫的日本青年正借著明滅燈光,精讀著李?;舴业摹吨袊H身旅行和研究成果》。1877年,這位德國地理學家在這部報告中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
孤盞前的平山興奮地意識到,自己現在的位置就是書中“絲綢之路”的西端。這個在地圖上都找不到的村莊周圍有如此多的歷史文化遺跡,那一萬多公里的絲綢之路又該有多少呢。他的眼前豁然明亮:“我的心在跳躍,想用自己的雙腳踏遍絲綢之路……我想描繪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歷史,如果這些繪畫成為我藝術生涯的佐證,那該多么令人神往??!”
1966年的那個月夜,一盞孤燈前的“絲綢之路”像是一個巨大的磁場緊緊地吸住了這個剛剛嶄露畫壇的日本青年,一個要用自己雙腳走遍絲路的宏愿在那個叫依稀拉拉的荒村被點燃,一個鐫刻著文明邏輯的絲路藝術世界自此打開。
長沙博物館內,參觀者駐足于平山先生的畫作前。
走遍絲路的文化使者與藝術大師
2020年8月初的某個周末,是我第6次購票前往長沙博物館,觀看“絲路寶藏: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展”。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幕的這個展覽是長沙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引進的首個外展,展覽中的192件組文物都是從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中精選出來的珍品。這個展覽自2017年由黃山美術社引進中國,先后在敦煌研究院、國家博物館等展出,長沙博物館是第7站。
自1966年在小亞細亞與“絲綢之路”相遇,43年間,平山郁夫帶著畫筆,攜手夫人,160多次踏上絲綢之路,足跡遍布50多個國家,行程累計80萬公里,沿途畫作素描達600冊,被譽為“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在絲綢之路上全程走、系統畫的第一人”。
作為飽受原子病折磨的廣島原子彈幸存者,平山郁夫一生以玄奘舍生忘死的精神為支柱,奔走倡導“世界文物紅十字”精神,用和平方式為國際社會做貢獻。作為聯合國教科文親善大使、日中友好協會會長的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文物紅十字組織“文物保護振興財團”,廣集凈財幫助絲路沿線國家保護文化遺產。
敦煌莫高窟、西安大明宮遺址、新疆交河故城、庫木吐喇千佛洞、河南龍門石窟、長江三峽文物群、南京古城墻、柬埔寨吳哥窟、朝鮮高句麗古墓群、烏茲別克斯坦佛教遺跡……這些耳熟能詳的文化遺產都曾有他奔走疾呼,捐輸搶救的身影。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絲路上的多元文明,他一再將珍品無償地捐獻給美術館、博物館,并于2004年在富士山下的山梨縣創辦了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用以收藏九千多件源自歐亞、熔鑄古今的繪畫與文物。
本文作者讀完平山郁夫中文版自傳《悠悠大河》后,對該書進行了分詞統計,并據書中300個高頻詞,結合平山先生常用的繪畫顏色與其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 校對:胡曉菲 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