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等四部作品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兩部描寫當下農村的小說,雙雙獲得茅盾文學獎,也讓評論界看到了一種信號。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大背景下,鄉村已經不是過去田園般的鄉村,它為當代文學提供了新的寫作資源
責任編輯:莫希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工作于2008年10月25日結束,昨(27日)晚11點,四部獲獎作品公布。賈平凹《秦腔》、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周大新《湖光山色》、麥家《暗算》獲本屆茅盾文學獎。本屆茅盾文學獎評獎的范圍為2003—2006年間發表或出版的長篇小說。
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先生生前遺愿,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推動我國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自 1982年以來,已評選出包括《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白鹿原》、《塵埃落定》等近30部長篇小說。
賈平凹《秦腔》
早在宣布評獎結果前,就有媒體爆料《秦腔》獲茅盾文學獎票數第一。56歲的賈平凹對此并不意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既感到意外,也不感到意外。”在前幾屆茅盾文學獎評選中,賈平凹一直是獲獎的熱門人選。他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秦腔》是我這么多年寫作中比較滿意的一部。它當然是一部文學作品,它是我對于一些社會現狀的記錄,我是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表達出來,給時代留下些印記。”
”評論家楊揚用“名至實歸”形容賈平凹的獲獎。“《秦腔》未必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是有足夠實力問鼎茅盾文學獎。&r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