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多所高校,三百萬在校生,何去何從

長期以來,獨立學院被認為為公辦高?!拜斞?,有“三本養一本”之說。

與母體學校切割,獨立學院需要為母體學校在辦學期間的校名品牌支持等各方面投入,以合法形式支付一筆補償金。甘肅一所獨立學院就卡在高達數億元“分手費”上。

教育部為何在此時著力督促獨立學院轉設?遲云平分析,這是因為獨立學院為母體高校創收的模式,實際上與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原則相違背。

(本文首發于2020年9月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19年4月,教育部批復同意北師大珠海校區建設,原北師大珠海分校將逐年調減招生計劃,于2021年停止招生,2024年終止辦學。(視覺中國/圖)

“轉民主要看‘錢’、轉公主要看‘政策’,其實都不好轉。停辦就徹底放棄了,對老師對學生都是一種傷害?!?020年8月22日午夜,浙江某獨立學院院長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他所在的學院準備轉為民辦,方案已經制定,目前還在和母體學校談“分手費”。

同一天,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常務副院長遲云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該校轉設為民辦本科院校廣州軟件學院的申報材料已通過廣東省政府審核,正在報教育部審批。

采訪中,大多數獨立學院院長都不愿涉及轉設的具體細節。

轉設過程中的獨立學院院長,往往形容自己正站在一個“三岔路口”——轉民,轉公,還是停辦。已經完成轉設的也沒有松一口氣,往后數年,他們一邊面臨“脫胎”母體學校后的獨力辦學重壓,一邊仍需向原母體學校繳納管理費。

另一方面,一些下設了獨立學院的高校領導也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他們越來越不愿意承擔舉辦獨立學院的風險,其中包括辦學質量與品牌、校園安全等方面問題。但一旦放手,多年的資源投入又面臨不能“回本”的尷尬。

獨立學院興起于1990年代末,指的是公辦高校與社會資本合作舉辦的民辦本科高校,據教育部2019年6月數據,全國有257所,在校生三四百萬人次,約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1/7。長期以來,獨立學院被認為為公辦高?!拜斞?,有“三本養一本”之說。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中發現,獨立學院、母體學校、地方政府,三方利益的交織與博弈,是這場全面轉設過程中最主要的命題。

事實上,要求獨立學院轉設的呼聲已久,而2020年之所以成為“轉設大年”,來自一紙“最后通牒”。今年5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末,各獨立學院全部制定轉設工作方案,同時推動一批獨立學院實現轉設。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教育部此次的確是力推轉設改革。業內人士分析,其原因,或與獨立學院為母體高校創收的模式,和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原則相違背有關。

停辦?轉公?

“2020年末”的時間節點一出,獨立學院的院長們有些著急,他們是獨立學院的“經理人”,有的還持有股份。如今,他們乃至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都投入到轉設工作中。當中也引來不少風波和爭議。

2020年7月19日,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傳出停辦的消息,很快便流傳開來。該校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稱,上學期末校方還給出“轉公”的承諾。而此前的7月2日,該校官方招生網站也發布了招生章程,表示2020年將正常招生。章程表示錢江學院辦學層次與類型為本科、獨立學院,學費為17000-26250元/年不等。

“停辦”風聲沸沸揚揚傳了一天,當天下午該校官方微博回應:“目前,學校是通過‘轉公’、‘轉民’,還是‘終止辦學’路徑完成轉設,還沒有最后確定?!?/p>

南方周末記者曾致電該校詢問轉設工作進度,截至發稿前,并未得到回復,該校也未再公開發布相關進度。

同一時間,有兩所獨立學院突然宣布今年停止招生。

一所是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該校將依托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建設完成金陵學院轉設工作,2020年停止普通本科招生,轉型提升后于2022年全面融入南京大學蘇州校區。這意味著,金陵學院得以保留,并將一躍升級為985高校的分校區。

另一所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由主辦方收回辦學權——實際上是終止辦學,其校園被設置為南京中醫藥大學泰州校區。

同屬南京高校的獨立學院,根據學校實力不同,發展路徑也不同。一位南京民辦教育界人士指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