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堅觀疫記|都是夾雜外語惹的禍
責任編輯:朱又可
一名男子走在美國一大學校園內。
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老師葛瑞格·巴頓(Greg Patton)一次上網課,在課程里放了個視頻。說到語言中的“填充語”(filler expressions), 也就是說話中間打頓時的那種無意義的填充語料,英文中的um,uh,so,等等,他說在中國,大家常用的填充詞是“那個,那個”(...in China,the common word is‘that,that,that’,So in China it might be‘nèi ge, nèi ge’.)。結果,班上有黑人同學投訴,說教授提到nèi ge,好像說的是“黑鬼”(nigger), 學校以該教授“忽略文化多元化和敏感性……造成學生情感上的疲憊”為由,讓教授暫時停課。
現在學生頗難對付,很敏感,不像過去學生那樣神經大條。有個老師曾經告訴我,她現在上課不開玩笑了。任何玩笑,一個班級30個學生,29個人捧腹大笑,但如果其中一個人覺得受到了刺激,去投訴,她就麻煩。在這種變了味的“生本主義”教學環境下,老師做課程大綱,往往要加一個“敏感內容提醒”(trigger warning),預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