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傾盡一生都無法戰勝時代”

戰后的李香蘭頻頻提及“國際主義”“世界主義”等超越種族和國界的詞匯,從表面上看似乎延續著戰時的影響,但實際上,經歷二戰的她有著更深刻更切身的理解。我們不妨揣測,在晚年的李香蘭眼中,這并不意味著擁有一張跨越種族的面孔以及熟練操弄各國語言,而是選擇站在被壓迫者一邊。如果今天李香蘭依然健在,她會期待全球互助和協同抗疫,也會在看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樣的美好愿景時心存感念。

責任編輯:劉悠翔

1939年,李香蘭在日本兵庫縣西宮市演唱歌曲。 (資料圖/圖)

2020年,恰逢傳奇女星李香蘭誕辰一百周年。2014年9月7日,李香蘭走完了她94年不平凡的人生。

李香蘭的前半生和中國緊密相連。在自傳《此生名為李香蘭》的后記里,李香蘭有過這樣的表述:盡管我的半生被看作是動蕩不安的半生,但實際上,我只不過是在“限定”的條件下,竭力完成了“被限定”的角色而已。

縱觀李香蘭的一生,是一長串名字的分身??梢院唵胃爬ㄈ缦拢罕久娇谑缱拥乃跂|北與北平以中國人的身份長大成人。早年作為致力于在偽滿洲國電影機構“滿映”的專屬演員,拍攝了一系列推行日本殖民主義宣傳的電影。1945年日本戰敗后,以漢奸罪被審判,但因為日本人的身份被無罪釋放,遣送回國?;厝毡竞蟮纳娇谑缱永^續其演藝事業,先后赴好萊塢、香港拍攝電影。1958年,嫁給外交官大鷹弘后,冠夫姓成為大鷹淑子,并息影。之后在大富電視臺做過五年電視節目主持人。1974年,應時任首相田中角榮邀請參選眾議院議員,連任18年。日后積極推動中日友好、解決慰安婦等戰時問題。

在中文媒體上,李香蘭的一生被概括為從“文化漢奸”到“親華派”,一個糾纏在中日之間的靈魂。李香蘭已經成為一個大眾神話,她的中國經歷被改編成電視劇、歌曲、音樂劇、小說,然而,在傳奇化敘述背后,李香蘭的更多面向有待打開。

1940年,當時身份是“滿洲電影協會”演員的李香蘭在北京留影。 (視覺中國/圖)

李香蘭:再也不愿當外國人

1946年2月29日,李香蘭登上被遣送回日本的輪船。發動機響起,她突然聽到船上的收音機正在播放她演唱的《夜來香》的旋律。李香蘭潸然淚下。

關于李香蘭的中國歲月,一個最大的謎團或許是:為什么李香蘭一直沒有明確向外界公布自己的國籍身份。

1938年,李香蘭第一次踏上祖國日本的土地,身著旗袍的她和中國友人說著中國話,在出示護照時遭到警官的質問:“你這是什么打扮?日本人是第一等國民,你穿著三等國民的衣服,說著中國話,你難道不感到難為情嗎?是日本帝國臣民就該使用日語”。奉行“脫亞入歐”、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讓日本人產生了清晰的一等國民和三等國民的分野,這給了李香蘭當頭一棒。第一次日本之行,她頻頻遭遇這類被歧視的時刻。在電車里,乘客對她上下打量,然后沖她吐了一口唾沫:“呸,中國人!”然而,在回顧這些經歷時,李香蘭并沒有解釋當時的自己為何不辯解。是無法解釋還是不能解釋?

或許,對于作為“日滿親善”代言人的李香蘭來說,跨民族、跨國籍、跨語言所賦予的模糊性本就是日本帝國刻意賦予她的明星形象,也就是說,由于政治需要,李香蘭既不能明確被定義為日本人,也不能明確被定義為“滿洲人”,一旦她的國籍身份被固定,其明星魅力也將大打折扣。

1943年,張愛玲與李香蘭(右)在上海留影。 (視覺中國/圖)

在自傳中,她則表示:也許由于我住慣了哈爾濱或上海等國際城市,頭腦中被灌輸了世界主義的氣質和流浪漢的精神。李香蘭長得并不像傳統的日本女人,有人說她像南洋人。而且,李香蘭非凡的語言天賦也營造出了一種語言烏托邦。在當時的報章宣傳中,李香蘭被塑造成了一個游走在日語漢語英語乃至上海話、廣東話間的形象。不過,她也坦陳:對于當時日本軍部宣揚的“五族協和”,她在一定程度上是贊同的。

關于李香蘭的自我糾結與認同,媒體最常引用的一個例子是1937年前在北京上學時,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