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喜歡,還是非常喜歡?
票房奇跡迅速演變為席卷整個臺灣島的“全民海角運動”,臺灣中天電視在一個節目里甚至引用了這樣一句流行語:“沒看《海角七號》,社會壓力好大!”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陳伊瑋 鞏一璇
10月5日,馬英九帶著同僚去臺灣西門町樂聲戲院,低調看了《海角七號》,5天后,他高調發表“影評”,公開大贊《海角七號》代表了“堅毅、勇敢的臺灣精神”,把影片和奧運會上倒地11次還站起來奮戰的跆拳道選手蘇麗文并列為“臺灣最寶貴的資產”,并借此鼓勵民眾,“有信心重振臺灣經濟”。
馬英九顯然覺得這樣的表態不足以表明自己的激動,10月25日,他專門到贊助《海角七號》的南投信義鄉農會酒莊攤位前致意,感謝他們贊助臺灣電影,讓這部電影大賣。
今年8月22日,《海角七號》在臺灣上映,兩個月時間里,影片創造了各種票房“奇跡”。“臺北票房情報網”的統計數字顯示,僅臺北市,《海角七號》的觀眾就達到了91萬人次——至少每6個臺北人,就有一人看過《海角七號》。
票房奇跡迅速演變為席卷整個臺灣島的“全民海角運動”,臺灣中天電視在一個節目里甚至引用了這樣一句流行語:“沒看《海角七號》,社會壓力好大!”
《海角七號》的編劇和導演叫魏德圣,這是今年40歲的魏德圣拍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他也不知道這部片子為什么這么紅:“沒有原因!3000萬是我們該得的;5000萬是我們要感謝觀眾的;5000萬過后我不知道感謝誰。因為那不是我們該得的,我只能感謝上帝,謝謝你補償我那么多。”
彈吉它的小郵差阿嘉和彈月琴的老郵差茂伯都各有粉絲。
負債3000萬也得拍
魏德圣瘦高身形、戴著眼鏡,沒上過任何一天的電影課程,最后的學歷是電機???。15年前在臺灣導演金鰲勛手下擔任場記,開始了他的電影之路,曾經在楊德昌的《麻將》與陳國富的《雙瞳》中任副導演。他的公司“果子電影”辦公室里,還堆著十幾瓶《海角七號》里的推銷員“馬拉桑”推銷的小米酒。
《海角七號》的故事源自四年前,魏德圣從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一位郵差花費兩年時間把一封地址不詳的日本來信送到了收信人手上。“海角七號”是魏德圣虛構的地址,他把影片的背景時間拉到了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戰敗,開始撤離臺灣,一個日籍教師在遣返的船只上,寫下了給友子的七封情書。信封上的地址是“恒春郡海角七號番地”。小島友子是片中日籍教師的臺灣戀人,也是2006年在恒春工作的過氣日本模特的名字。
這只是《海角七號》的“外套”,內里的故事則是一群臺灣小鎮“在鄉人”(本地人)自尊自強的故事。對臺北失望、回到家鄉的樂隊主唱阿嘉;在異鄉創業做小米酒生意的客家人馬拉桑;只會彈月琴的老郵差茂伯;在修車行打工、深愛老板娘的水蛙;唱詩班孤僻的小女孩大大;脾氣暴躁的交警,因為阿嘉繼父不服外人看扁臺灣文化,要重振臺南風采,組成了一支本鎮樂隊,要在幾天時間里,創作兩首歌曲并在演唱會上演出,友子則半推半就擔任了這個樂隊的監督。
勉強搭起的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