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舊技術致敬
被寄予厚望的殺蟲劑DDT比它要殺滅的蚊子消失得還要快。曾風光無限的超音速客機“協和號”已成絕響,徒留下靜默的身軀在航空博物館供人們唏噓,昨夜星光璀璨的銥星而今已化做一道悲情的流星。曾經代表未來技術的核動力似乎成了明日黃花。
責任編輯:劉小磊
一些看似垂垂老矣的舊技術其實比廣受追捧的新技術更實用,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在全球對新科技的一片歡呼聲中,倫敦皇家學院教授大衛·艾杰頓(David Edgerton)似乎要扮演《皇帝的新裝》中那個直言不諱的小孩角色。在其新著《歷史的震撼》中,大衛·艾杰頓對1900年以來,全球范圍內的技術與發明、創新及應用進行重新解讀和評價。把我們的注意力從新技術引向舊技術,從大技術引向小技術,從富國技術引向窮國技術。他試圖告訴讀者,世界上大部分的變化是通過技術的普及應用而發生的,一些看似垂垂老矣的舊技術其實比廣受追捧的新技術更實用,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幾十年來,“技術”這一術語已經與發明 (新思想的產物)和創新(新思想的首次應用)緊密相連。技術史的記載方式大多以發明和創新日期作為歷史編年基礎進行記錄。因此,20世紀最有意義的技術通??梢愿爬橐韵聨醉?,即飛行(1903)、核能(1945)、避孕(1955)及互聯網(1965)等等。但大衛·艾杰頓認為這種以創新為中心的技術史并不客觀。他大膽采用了以技術應用為主線的邏輯方式,讓人耳目一新,不由得發出“原來技術史還可以這樣書寫”的感嘆。
于是,在這張20世紀新的技術史畫卷上,技術不再為歐美發達國家所獨有,肯尼亞、印度、孟加拉等落后國家展示了屬于自己的技術——混合技術。人力車、避孕套、縫紉機、腳踏紡車、煤的氫化、自行車、瓦楞鐵、水泥、石棉瓦、滴滴涕(DDT)等等,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