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的迷思
波倫提醒人們注意關于營養學的“法國悖論”:法國人吃著所有的營養學意義上的不健康食品,卻比恪守營養學原則的美國人更加健康。
責任編輯:劉小磊
■書人茶話
由于配方總是可能在未來更新,工業化食品的消費者就主動地成了營養學的小白鼠
營養,這個詞不大,但也不小。每當說起我對肉食和牛奶的拒絕,總會有人表示關心:“那你的營養能夠嗎?”我相信在人們使用“營養”這個詞的時候,所指的一定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類似于“五谷之精氣”的“營”和“養”,而是基于所謂現代科學的營養學的“營養”,是諸如蛋白質、維生素、鈣鐵鋅銅等可以表述為某種化學分子式的東西。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邁克爾·波倫教授注意到,現代人吃的不再是“食物”,而是“營養”。也就是說,重要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食物之中所包含的營養。吃豆腐不是為了吃豆腐,而是為了攝取里面的蛋白。在蛋白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