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菌群移植或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在不同地區差異較大,歐美國家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遠高于亞洲和非洲。目前很多研究小組在嘗試糞便菌群移植療法,并展現出了一定的療效。

(本文首發于2020年9月1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目前,全世界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沒有治愈藥物。 (視覺中國/圖)

近日,剛剛創下日本首相執政時間最長紀錄的安倍晉三,因為老毛病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第二次辭去首相一職。作為一種日益常見且病因復雜的腸道炎癥,目前潰瘍性結腸炎尚缺乏治愈藥物。不過,近年來興起的糞便菌群移植療法有望成為潰瘍性結腸炎的重要治療手段。

病因復雜

炎癥性腸病是一組結腸和小腸的炎性疾病,包括克羅恩氏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兩種主要類型。潰瘍性結腸炎主要影響結腸和直腸,也被稱為潰瘍性大腸炎,而克羅恩氏病會影響小腸和大腸,以及口腔、食道、胃和肛門。

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癥狀包括腹痛、腹瀉、便血等,還會出現體重減輕、發燒、貧血等,并發癥則包括巨結腸、肝炎等,嚴重時還可能發展成結腸癌。據國際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2020年丹麥和瑞典一項聯合研究表明,在經過連續近50年的隨訪研究之后,發現潰瘍性結腸炎發展成結腸癌的概率為1.29/1000人年,患者死于結腸癌的概率為0.55/1000人年,均高于普通人群的0.82和0.38;另據挪威一項長達20年隨訪研究表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結腸癌發病率為1.6%。潰瘍性結腸炎嚴重發作時,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可能會致命。據《柳葉刀》報道,2015年全球約有4.7萬人死于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氏病。

潰瘍性結腸炎發病原因復雜,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年齡、遺傳、環境、免疫功能障礙、腸道菌群變化等因素有關。潰瘍性結腸炎第一個發病高峰期為15-30歲,第二個高峰期則是60歲以上。猶太人表現出明顯的潰瘍性結腸炎家族遺傳趨勢,有研究表明,猶太人中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一級親屬患病率要比非猶太人高出2倍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阿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