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四人談: “安倍經濟學”繼續,復蘇前路漫漫

日本的利率極低,目前企業貸款利率僅2%左右、老百姓的房貸利率低至0.6%左右,日本家庭除地產之外的金融資產15%都在股市上,而安倍執政近8年來,日本股市市值上漲約2倍。

這幾年中國旅游觀光客給日本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企業能切身感受到,在游客的消費刺激下,日本經濟也才能有超過1%的增長。

從經濟結構的深層次角度看,日本低生育、老齡化嚴重,勞動力市場彈性不足,需求長期不足,因此低增長、低通脹的“日本病”難以在短期內解決。

(本文首發于2020年9月1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張玥

2019年10月,即將竣工的東京奧運村,耗資約10億美元。 (IC photo/圖)

2020年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辭職,全球嘩然,同時爭議再起。安倍2012年底再度當選、出任日本首相后,2013年開始全面實施“安倍經濟學”,想把日本經濟從長達20年的衰退中拉出來。

如今七年多過去了,“安倍經濟學”成敗如何?有哪些經驗和教訓?日本政府接下來又將實施怎樣的經濟政策?日本經濟何去何從?

對此,南方周末分別采訪了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總會次長泉川友樹,琉球經濟戰略研究會(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沖繩分會)理事長方德輝,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經濟學終身教授邢予青和京東金融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

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總會次長泉川友樹。 (采訪對象供圖/圖)

企業盈利增加,結構問題仍存

南方周末:如何評價“安倍經濟學”實施七年多來的成績?是否真正幫助日本擺脫了此前20年的經濟停滯?日本是否已經擺脫通縮?

沈建光:安倍經濟學在實施的七年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實際上,它的部分目標已經實現:2008-2012年平均實際利率2.85%,2013-2017年降至0.43%,資金成本明顯降低;日元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從2012年11月的97降至2014年的70;日本股市吸引大量資金流入,自安倍上任以來翻倍;成本下降幫助企業利潤顯著提升;安倍力主的“女性經濟學”初具成效,提倡靈活就業使女性就業人口在七年間共增加12.6%,遠高于同期男性的3.1%。

針對安倍經濟學“無用論”觀點,我們認為,日本在金融危機和福島事件后經濟受到重創,鑒于通縮政策歷史上給日本乃至全球經濟造成了慘痛教訓,如果不大刀闊斧地實施“安倍經濟學”,那么日本經濟將徹底陷入深度的經濟衰退和通縮螺旋。

但“安倍經濟學”未能根治日本經濟的痼疾。從它本身的問題看,一是2014年和2019年兩次上調消費稅,這其中固然有為財政擴張籌措資金的考慮,但結果是疲靡不振的居民消費再遭擠壓,通脹也缺乏上行動力;二是結構性改革實施力度不夠。從經濟結構的深層次角度看,日本低生育、老齡化嚴重,勞動力市場彈性不足,需求長期不足,因此低增長、低通脹的“日本病”難以在短期內解決。

泉川友樹:自2013年至2019年間,日本的GDP年均實際增長率為1.04%,還不錯。物價上漲0.83%,呈逐漸上升態勢,這些數據表明日本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通貨緊縮的局面。但是,目前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出現實際工資下降的局面,居民消費不太旺盛。

“安倍經濟學”實施后,雖然股價、就業等“數量”增加了,但股價上升是日本銀行通過大量購買股票、引導日元貶值等措施實現的,新增就業的增幅是“非正規員工”遠大于“正規員工”。所以,我認為“安倍經濟學”是重視數量忽視質量、看眼前不看長遠、治標不治本的模式。

日本大型企業乘“安倍經濟學”送來的“東風”實現了史無前例的利潤。但是,這只是政策因素取得的成果,日本經濟和日本企業的結構性問題,如產能過剩、勞動市場的流動性不夠靈活、AI、IT技術的應用不到位等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方德輝:我認為通縮沒有走出來,也很難走出來。疫情前經濟好轉,老百姓消費會好一點,但整體還是沒有走出通縮心態,大家不敢消費。我有個在中國待了21年的朋友回到日本,說回來后感覺什么都沒變,唯一的變化是便利店增加了。這幾年中國旅游觀光客給日本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企業能切身感受到,在游客的消費刺激下,日本經濟也才能有超過1%的增長。

邢予青:我認為安倍讓日本經濟走出了泡沫破滅后衰退20年的陰影,走出了通縮。日本在從1998年到2012年的15年里都處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